《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76,7-19-3,离娄章句上19-3》
【"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今天是丁酉年甲辰月甲戌日,三月廿一,2017年4月17日星期一。
上两节,孟子通过提出两个概念,即,“有所敬奉而不敢违"的”事“;”有所保持而不敢失“的”守“,进而提出”事亲“和”守身“是人格养成与德行成长的起点和基点,是务本之学,根本所在。
这一节,孟子提出,孝敬父母分为“养口体”和“养志”两个层次,只有做到“养志”的层次才够得上“事亲”。孟子通过曾子的故事说明这一点。
曾皙,是曾子的父亲,曾元,是曾子的儿子。曾子是谁呢?曾子是孔子的高徒曾参,孔门四哲之一,《大学》的作者,《孝经》是孔子口述、曾子执笔的著作。可以说,曾子是最有资格成为这篇文章主人公的人了。
孟子说,古人之中,曾子是守身和事亲的典i范。他奉养曾皙,竭力用劳,每餐必有酒和肉,将要撤去时必定请示父亲,剩下的给谁?如果曾皙询问:“有没有多余的?”曾子必定说有。曾皙去世,曾元奉养曾子,每餐也必定有酒有肉,但是,将要撤去时不请示要把它们给谁。如果曾子问:“有没有多余的?”曾元就说没有了,要把它们用来再次奉呈。
像曾元的做法,叫做奉养父母的口腹和身体。只有做到像曾子那样,才可称得上是奉养父母的精神志意。事奉父母像曾子那样,就好了。
张居正先生讲解道,事奉父母的方法,不在于用力用劳,而在于养父母之志,只有到了养志的层次,精神意念常常与父母流通,使父母欢欣悦适,愿望都能够得到满足,体会父母的心意,这才称得上孝敬,不只是提供饮食而已。
一个顺字——我不说孝——我说顺,恭顺,这是过去忽略至极的品德,随着这一章的学习,触动内心,以至于日思夜想,觉出顺德不是简单的修养,我就问:顺德是如何涵养而得的?绝对不是通过读书写字得来的,这需要亲身做,亲身体验,并且是日复一日的日用常行中的实行。
王阳明先生说,虽说良知常在,但考验人的总是某些事和某些时候,也就是说,做的过程中,必然遇到权衡,遇到取舍,遇到心灵的冲击和挑战,遇到观念的对决和质疑,这时候的选择,这时候你怎么做,这才是真格的。
言之有理!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