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下来,喜欢坐在窗前读一会儿书。
初夏时节,窗外绿意正浓。
一本《古诗鉴赏辞典》在手,古朴的装帧,简约的封面,厚重的手感。
囊括了从诗经、楚辞,一直到唐代的古诗。
几年前,一老同学送我的礼物。
记得当时她说,这本书在自己办公室的书柜中原封不动,躺了好多年,感觉有些浪费,问我是否愿意拿走。
其实,我很懂她的意思。身处万丈红尘,冗冗杂杂,纷纷扰扰,能时常静下心来读读书,已经很是难得,何况是这样晦涩难懂的古典诗词。
很感谢同学的用心,刚刚好的友情,恰如这窗外柔和的阳光,令人感到熨贴,舒服。
于是,经常会有这样的时刻,忙完家务,洗手,沏茶,坐下来翻上几页。
看到心怡的文字,犹如清风入怀,荡涤心尘。
眼睛累了,望望窗外。
小院里,花池中,墙角处,一簇簇的月季花娇艳夺目,有风吹过,花枝摇曳,绰约得迷人眼目。
读到《无衣》,写得真好: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无衣》出自《秦风》,《秦风》属《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为秦地民歌,包括《车邻》,《终南》,《黄鸟》,《蒹葭》,《晨风》,等共十篇,《无衣》便是其中一篇。
看到这首诗,想起了二月初,我国抗击疫情的艰难时期,日本机构为我国医务人员捐赠了几千套防护服和鞋套,每一个包装箱上都写着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以前也读到这首诗,只是读得比较粗糙,只知道它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战歌,并没有剥皮拆骨的分析,今天再次细读,不得不佩服日本对我们古诗运用得如此精准绝妙。
军情紧急,没有战衣是吗?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来,即使是一件战袍,也可以与你们分享。大敌当前,团结互助的精神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出来。
还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
都是日本为我国捐赠物资时包装箱上印着的中文诗句。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多么美好的博爱箴言。
我们虽然不是同一个国家,不在同一个地方,但是我们抬起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我们在同一个天地之中,我们感同身受。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句是王昌龄的诗,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问,反复致意,恳切感人。虽然人各两地,但真挚情谊无不渗透于字里行间。
当时看到这些美好的诗句,还是有所感动与惊讶,这些诗句飘洋过海,来到了它们的故乡,原来它们竟是那么的优美动人,原来优美典雅的它们更加振奋人心,原来我们的“诗词大国”是一个多么浪漫多情,深沉温厚的民族。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渐好,也向日本等一些国家提供了援助。随援助物资一起同样也附有一些美好的寄语:
“雾尽风暖,樱花将灿”。
“千里同好,坚于金石”。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浮云游子意,明月故乡情”。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
······
人间的温情,国家的襟怀,世界的高度······
让人泪目。
那些看似清浅的文字,越是敲击人心。
有时候,它们真的能够在你逐渐沉沦麻木的状态里,唤起你对美好生活的体验。
突然发现,自己是如此的喜欢书中那些美好的诗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惜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小窗幽记》中说:“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之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
捧书在手,香茶在侧,有风送来清香,时光若能停在此处,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