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有空闲就会翻开《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随意的看上几页,虽然看不了几页,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收获,但觉得这样翻翻挺有意思的,时不时的想笑一下:这才是人本来的面目嘛!
毛姆真不愧是人性的观察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可以运用笔锋挖掘出人内心深处的思想活动。
关于斯特里克兰德的传记,毛姆最欣赏的是威特布瑞希特-洛特霍兹博士的文章。
毛姆在书中说:威特布瑞希特-洛特霍尔兹博士所属的历史学派认为人性恶劣没有下限,其恶劣的程度远超世人想象。因此,与那群将富于传奇经历的人物描绘成道貌岸然的君子从而令人扫兴的作家相比,这一派历史学家的文章能为读者带来更大的快感是毋庸置疑的。
真实的人性其实有些不堪,甚至很恶劣。但是生活中的很多人却喜欢装模作样,装腔作势,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显得自己很高大上。
很多文学作品也显得很虚假,总是对自己描写的人物进行各种粉饰,不厌其烦的夸大人物的优点,唯恐暴露人物的缺点。
而威特布瑞希特-洛特霍尔兹博士目光如炬,一下子就看穿了隐藏在那些天真无邪外表下的卑鄙动机,他对人们潜意识的秘密一清二楚,他十分热衷于寻找出每一个使主人公颜面无光的琐碎细节。
毛姆在这篇文章中处处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流露出对人物的讽刺意味。
书中的“我”,是作者的化身,他一边礼貌性的参加当时文人的聚会一边在心里思量:文明社会的人竟然选择这样一种奇怪又别具一格的方式,把有限的生命虚耗在这漫长乏味的活动上。你无法不感到奇怪,为什么女主人乐此不疲的邀请客人来做客,而这群客人又为何不嫌麻烦的,有求必应?
给出的解释是因为他们想要避免夫妻对坐吃晚餐的无聊,同时也让自己的仆人得到休息的机会。更因为没有拒绝的理由,因为他们是被“亏欠”晚餐的一方。
这说明那些上流社会的人之所以频繁的参加聚会,并不是因为他们志同道合,志趣相投,而是因为他们空虚无聊,他们的婚姻生活太单调乏味了。
大多数人的婚姻生活都是单调乏味的,为了逃避这种单调乏味,人们就不停的聚会,不停的社交。
毛姆是怎样描写参加聚会的女人的呢?
她们那戴着手套吃黄油面包的习惯,总叫我又吃惊又好笑:还时常偷偷将弄脏的手指在椅子上抹来抹去,自以为可以瞒天过海,这着实令我佩服,她们这样做自然有损主人的家具,但我想在女主人去她们家中回访时,也一定会在她们的家具上如法炮制。
从这个细节描写就可以看出那些表面上光鲜亮丽,举止优雅的女人私底下总是做出一些截然相反的事。生活中很多人在别人看不到时经常会抠抠鼻屎,抠抠指甲,有时还抠抠脚。说不定抠的鼻屎会随手抹在某个地方,抠了脚的手会忘记洗。
对于上流社会聚会中的谈话,毛姆这样描写:
我记得他们的谈话总让我感到妙趣横生。只要他们中的一个刚转身离开,他们就能立即将他批的体无完肤,那幽默尖锐的话,听得我目瞪口呆。艺术家们相较于其他行当的人有一个突出优势,那就是他们不仅能够嘲笑朋友的外貌和性格,还可以嘲笑他们的作品。他们的评论犀利而精准,滔滔不绝,令我自叹弗如。
这让我不禁想起,我曾经在一个很小的学校待过,那个学校只有9个老师,表面上大家一团和气,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经常嘲讽那些大学校比较复杂,会拉帮结派。可是只要学校有一个人不在,其他人都会说这个人的坏话,语气尖酸刻薄,似乎被说的这个人一无是处。
生活中很多人都说他们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他。
毛姆认为大部分人这样说都是自欺欺人。
一般而言,他们之所以能我行我素,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没人懂得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最极端的情况也不过是他们得到了几位密友的支持,才感冒天下之大不韪。倘若违背传统是某个人所属阶层的常规行为,那么他在世人面前做出违背传统的事就更容易,不仅如此,他还会因此得意扬扬。因为他不需要冒风险就可以标榜自己的勇气。但我始终认为,文明人最根深蒂固的天性就是事事都要先得到别人的认可。凡是对我说他完全不在乎其他人看法的人,我从不相信,那不过是愚蠢的装腔作势罢了,他们真正的意思是,他们认为别人肯定会忽略自己小小的过失,所以不怕旁人对这些小过失进行责难。
是啊,生活中我们很难做到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每个人生来都是孤独的,都渴望在生活中得到他人的认可,中国人更是如此。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努力奋斗成功是为了光宗耀祖。即使在外面功成名就,也要回到乡里向众人炫耀一番。否则,“衣锦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人发达了,不回故乡展示一下,就像黑夜里穿的华丽的衣服,谁也看不见,没什么意思。
在这部小说中,像这样,深刻描写人性的细节和语言还有很多。
总之,人性是非常矛盾的,在真挚之中包含着惺惺作态,在高尚里躲藏着卑鄙,在美德里存在着邪恶。或者与之相反,邪恶里也可能存在着美德。
齐帆齐第6期28天写作培训班,第10篇打卡文,计1870字,累计18526字。(主题: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