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醒来发现娱乐圈出了大新闻,王宝强在新浪微博发声明说和妻子解除婚姻关系。很快,众自媒体都发出了评论文章,角度不一,真是勤奋努力,佩服佩服。
其中有两篇文章让我不吐不快。
王鹏程写了文章《从离婚声明看王宝强和庾澄庆的情商差距》,文章中说:
可他如此的昭告天下,能够将给父母和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嘛?能让他们继续拥有平静的生活嘛?能获取更多的私人空间嘛?我表示怀疑。……同时,声明一出,双方父母和孩子,都会受到更多,更广,更深远的伤害。两个孩子还小,或许现在容易唬弄,也可能看不到网上的消息。等再大些,在网上翻出今天的内容,不知对爸爸当年,将如此隐秘和丑陋的家事昭告天下,作何感想。
周冲写了文章《王宝强:你这是保护孩子,还是伤害孩子?》,文章中说:
这种分寸的乱,不在于别的,就在于此时的王宝强,已经看不到孩子了。……这场离婚何等浩荡,全中国人都已经知晓,孩子怎么可能不知?……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唯一来源,一旦变化,孩子就会恐惧、焦虑、失去安全感。现如今,母亲地位尴尬,父亲又常年在外,无法陪伴,只剩下幼小的孩子,惶恐地、脆弱地、不知所措地,面对成人世界的脏乱差……这样的处理方式,宝强同学,你真的觉得做到了“给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么?
以上两篇看似逻辑性很强,很负责的文章,实则是毫无依据的一逞口舌之快。
我好想问,你们两人都陪在孩子身边看着王宝强怎么和他的孩子相处了吗?没有吧。没有的话,你们凭什么指责王宝强不为孩子考虑?
你们凭什么说,宝宝一发声明,孩子就一定会受到伤害,就算现在没有受到伤害,以后长大了知道真相了,也无法面对?哪个心理学家告诉你们的?还是有哪个科学的研究结论支撑了你们的观点?
你们凭什么说,宝强同志“已经看不到孩子了”,“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唯一来源,一旦变化,孩子就会恐惧、焦虑、失去安全感”?
明明宝强同志在声明中都写了:
“尽力将因此给双方父母和两个尚未成年孩子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希望他们继续拥有平静的生活。”
“恳请念及两个年幼儿女和双方年迈父母,尽量给予我和家人一些私人空间。”
他怎么就看不到孩子了?
明明心理学家都说了,安全感来源于重要他人(我们仿佛转身即可期待的人,就是我们的重要他人),而父母是我们最最重要的重要他人——但,并不是唯一。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中最最重要的,是依恋关系。依恋关系决定了我们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我们将会有怎么样的安全感。(有兴趣的可以看保罗G和孙向东的《安全感》一书。)
也就是说,宝强同志和他老婆离婚了,并不意味着,他的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必然受到影响。既然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并不必然受到影响,你怎么敢说孩子就一定会失去安全感呢?
来看看心理学上已有的研究结论吧。
李祖娴等人在2009年通过自编量表对358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知觉父母婚姻关系越好的大学生,对待恋爱与婚姻的态度越积极,在两性交往中的情绪体验越趋向于正向。父母关系越亲密,相处时矛盾处理得越恰当,大学生的情感表达越积极主动,更愿意维护两性关系使之更长久和稳定。大学生对将来婚姻生活的美好期待与良好的父母婚姻关系密不可分。
呀,这个研究结论好像打我自己脸了。其实没有,这个研究的对象是大学生,又不是五岁的小朋友。更何况,如果父母在孩子五岁时离婚,等孩子读大学,父母双方早就重新结婚了吧,那么这个正在读大学的孩子所知觉到的父母婚姻关系,其实是有可能很良好的。
那有没有研究对象是小朋友的呀?当然有。
孙岩等人在2015年通过对大连市三所幼儿园553名3~6岁幼儿的问卷调查发现,父母的教育价值观对儿童人格有影响。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良好,就容易使孩子产生安全型的情感依恋,而这又有助于促进儿童智能特征的发展。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及社会公德,则能显著促进儿童人格的情绪稳定性。
你或许要问,这个研究好像和父母离婚与否对孩子有没有影响没什么关系啊。当然有。父母离婚了就不能教育小孩吗?如果父母离婚后能在教育孩子时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能注重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与社会公德,孩子照样能够成长为健康的人呀。
需要强调的是,已有的研究还发现,父母间的冲突对下一代的女孩影响比男孩大(Herzog与Cooney,2002),其可能原因是女孩在家陪伴父母的时间比男孩长,女孩在父母关系中投入较多,所以对父母间的冲突敏感度较高。VanLear(1992)针对此现象提出见解,其认为下一代会企图反抗从父母互动间观察到的无效沟通模式,尤其是男性,然后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做调整。
也就是说,父母离婚,对孩子产生影响,是可能有的,且对女孩的影响可能大过男孩。注意是可能,人家老外也只敢说可能,你怎么就敢说得好像是一定呢?
所以呀,别急冲冲地对一个新闻事件下自己的主观结论,很可能,并不靠谱,或者过于片面。
具体的书和论文名字就不贴出来了,反正都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反正我是一篇一篇认真看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