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QQ开始
刚进吉大研究生院的时候,去领通知书和报道材料的时候,工作人员都会特意叮嘱一句:同学,这个QQ群你加了吗?,那个QQ群的名字叫做「14级硕博新生群」,后来在博士报道的时候,又进了「16级硕博新生群」。由于吉大院系众多,还分布在不同的校区,学生们没有天天看官网的习惯,所以化院就用QQ群的方式通知重要的消息。这其实是很好的方式,QQ功能很齐全,用来做官方通知完全足够了。
转向Wechat
但是在上个月的时候,研办的老师在群里@所有学生:考虑到许多学生很少上QQ,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生活,请大家进这个微信群,以后有事会同步在这个微信群发布。于是许多人纷纷加入这个微信群,100人之后不能加入的还需要别人拉入群才行。原本我以为老师同时在QQ群和微信群发布消息,两个通讯软件发布同样的消息,感觉有点重复。但事实证明了我的想法的多余,研办的施老师很快就不在QQ群发布任何消息了,而是完全转向了微信群。然而微信最初的想法不是一个适合办公的APP,虽然在有些功能上足够简单和好用,但是在许多功能上的缺失使得在有些时候,非常恼人,比如文件传送,比如消息同步以及PC端的功能等。
被强迫
然而,我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迫转向了微信,放弃QQ。我们没有权力选择使用什么APP,在一个几乎没有人用的即使通讯APP里,就好像在荒漠中手持一叠钞票一样荒诞。当我回想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被迫转向微信的时候,我想起别人通常是这么对我说的:我不怎么上QQ,你有事微信联系我吧。 有些语气比较好,有些语气相当粗鲁。这时候我们的回答通常是:好的好的。
「划重点」
因为我的考虑是,如果我坚持自己的习惯,使用QQ。那别人就需要时不时的惦记着去查看一个自己不常用的APP,增加了别人的负担。然而我们忽略了自己的感受,我没有想过,这些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增加了我的负担,我需要使用一个自己很少用的APP去给别人发消息,并且要惦记着查看这个APP的未读信息,以免错过一些重要的消息。从简单的人性的角度来将人类分成两类的话,我认为,愿意为别人考虑的人应该被划分为好人,不愿意为别人考虑的人应该被划分为坏人。然而,因为好人总是为别人考虑,所以坏人成了主流,并引导了主流文化。
麻花腾
马化腾在最初设立这个APP的时候并非今天的现实状况,只不过事情的发展有时不在人的把控之中。马化腾是从自己的商业经验来考虑公司的发展,他说:你一心一意想把事情做好,于是就会有人掉队。这就是做微信最初的动机,也就是说腾讯需要一条鲇鱼来搅动自己的池塘,不能让他老去。然而最初并没有想到把QQ的挤到边缘。而微信的设计也主要是为了覆盖那些无法输入和使用PC端的用户,比如年龄较大的人,或者很少接触电脑的人。但是人类的懒惰使得这些ideas迅速的蔓延,并迫使所有人使用微信。特别是你的领导告诉你用微信联系他以及用微信群通知重要消息的时候。
谁错了
这件事情里面,我没有错,腾讯也没有错,领导也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通讯工具。然而现实是我们被迫使用着不合适的即时通讯工具进行重要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