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课程里被问及“人为什么不愿意让自己崩溃”,回来想了一想,发现有很多答案。特别是当一名妈妈,已经学习了诸多育儿知识,走上了成长的道路,再崩溃貌似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都戴着一个“我很OK”的面具,觉得“崩溃”不应该,是不好的,会对孩子造成伤害,有失大雅,说到头,我们不愿意触碰那份极致的伤痛。
一个人什么情况下才能崩溃?当外在的事件发生,引发的我的情绪已经超过了我认为的“限度”,我觉得在那种感觉里会“死掉”,或者说,宁愿死我也不愿意再去体验那份痛苦。这就是我们宁愿带着壳前行的原因,不愿意去触碰真实的自己的原因之一吧。
那些极致的我们不愿意去触碰的痛苦是来自某种婴儿期或者童年时期与父母连接的中断。我们借着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有的人说出生就是一件比死亡还要痛苦的事情。跌落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意识和行为层面并不了解“如何爱孩子”的父母,为了生存不得已与孩子中断连接的妈妈,一个如果被遗弃就会活不下去的弱小的孩子,和那个并不会按照孩子的意志来运转的世界。婴儿是全能自恋的,会自动觉得世界应该围着自己转,会觉得自己应该被爱,物质层面也需要精心的照顾,但事实有时不尽人意。
那份出生跌落之痛(这份痛苦很多人也称之为与合一分离之痛)和害怕被遗弃的痛苦,或者还有其他,任谁都不愿意再度去体验的,那份失控和无助会让人一步跌入崩溃状态。有时候我们对孩子发火是因为孩子没有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或者超出了我们能够接受的范围。而这背后就是那份无助和失控,那份曾经我们在婴儿时期或者幼儿时期体验到的痛苦。
去触碰这些是需要一些勇气的,承认自己有这些伤痛也是需要勇气的。在我初学养育的那几年,我会觉得“我很好”,能看到孩子的需要,觉得不应该对孩子发火,但是这些大都在“应该”的层面,也就是头脑层面。学习反而让我更多地压抑了自己的情绪,从一个小坑跳入了更大的一个坑儿。当然我在这里“宣扬”的并不是说对孩子发火是应该的。我想说的是,一个不去感受自己的感受的人,是看不到孩子的真正感受的。一个不愿意对自己坦诚的人,是无法对其他任何人坦诚的。一个不去满足自己需要的人,是无法满足其他任何人的需要的。一个不去爱自己的人,非常抱歉,给出的爱都会是“假的”。
所以,当一名妈妈,最重要的也许是活好自己,好好爱自己。爱自己这个词几乎已经变成了心灵鸡汤的现在,我还是想说:爱自己,然后才能爱孩子。
爱自己并不是给自己买多少贵重的物品满足那份匮乏和重要感,也不是催眠自己“我很好”“我是值得被爱的”,更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顾别人的想法,而是看到自己成为今天这个“样子”背后的苦痛和无助,看到我们不得不成为一个包裹的严严实实的自我的成长历程,看到自己受的苦经历的痛,心疼自己,看到自己,并爱这个自己。
这很难,我也没能做到。有时候我会用文字传达一些其实我自己也并没有做到的信息,我想这也是我“爱自己”的一种方式。每个人或许都可以找到一种方式,不管是书写,还是舞动,绘画,音乐、释梦等等,找到那种与内在的自己联结的方式,让那个隐藏在阴暗处的自己向这个世界表达,让那个小孩“走进光里”。阴暗之处,并不是“负向”的词汇。我们都是通过黑暗了解到光明,都是通过苦痛升起慈悲,都是在匮乏中探寻丰盛之路。这个二元对立的游戏场,我们通过这份对立寻得对立中的合一。
最终回到“崩溃”这个话题,我的心中突然升起这样一个画面。这是我始终没能处理的一个议题,我还是像一个孩子一样站在母亲面前“讨爱”,期待着妈妈的爱和接纳。而我的母亲,也是一个没有被看到的孩子,也许更没有被好好地爱过。她看着我,用母亲的本能和坚强,强忍着在苦难面前不崩溃,用一颗也许充满了伤痛的心,极力想给我一个完整的生活。
以上我所言及的所有的我所能遭受的伤痛,母亲可能比我多几倍。尽管如此,她还是把我养育成现在的我,还“苛求”和谴责着自己不够好。尽管如此,我还是在诉说着自己的伤痛却没有去接受母亲的伤痛。我一边说着一个没有被好好爱过的人是无法给出爱的,却仍不能接纳母亲不能按我的意愿爱我的事实。(写到这里,自己大笑)
也许我无法去建议我的母亲“爱自己”,但我想,已经长大的我,现在可以开始爱如是的母亲,不是头脑层面的“应该”,而是从心底升起的尊敬。走向母亲之路会很漫长,但是踏出一小步也是满怀欣喜。祝福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