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今日,我已经在家已经待了100天了,看了几十篇文献,阅读了20多本书,学习了一些理财课程等等,但是直到最近我才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看了那么多的论文儿依旧写不出一篇优秀的综述,阅读了那么多书籍,写作水平依旧一般般。
我开始反思自己,我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每天又是如何学习的?想起《稀缺》这本书里讲到你没有什么就越在乎什么,我就是这种非常现实的人,目前没有一样能力能够实现开源,所以极力想去学习。但每天的学习量都很重(文献阅读,课外书阅读,做PPT,练字,绘画),我把自己的时间都碎片化掉,没有做到专注,学习过于盲目,渴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导致三个月的时间极力相要培养的能力,依旧处于原地踏步状态。
这也是上了这么多年学,做事情一直没有成就感的原因。
为了改善这种病态的生活,我做了以下几点:
1,将我想要学习的东西分为两类(为了取悦别人,为了提升能力),筛选出目前最想要学习的事情。
取悦别人:做PPT,学ps,练字,绘画。
提升自我:阅读,写作,结构化表达能力。
目前最应该要做的是阅读和写作。
为什么把这两项筛选出来?
源于自己的几段经历:
第1段经历:读本科期间,我发现会写作真的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比如学生会招新,要求: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我胆怯了,我害怕加入,暴露自己的弱点,更害怕自己被淘汰。因为自己读书少,不会去写。曾经发誓,在大学里一定要看多少多少本儿书,但是读书少,没有培养出对书籍的热爱,又太急于求成,期待立竿见影的效果,看完书依旧没有什么感悟,坚持一段时间,还是忘记了之前备受打击的样子。所以即使每次从图书馆借了很多书拿回寝室,最后也在借书期限快到时,把一摞摞的书又搬回图书馆。
第2段经历:教师资格证三次面试没过,失败第一二次的时候,我就知道是自己的表达能力出现了问题,根本原因又出于知识量的匮乏。正如怀左学长所说:因为读书少,所有能够联想的东西都在脑子里和你所内部的积淀,你说不出那样的话写不出那样的东西,就是因为你脑袋里没有东西。
第3段经历:这个寒假学习做PPT,PPT的美观与否不仅在于色彩的搭配,图片的排版,还有文字信息。在布衣公子的PPT课程中,他提到高大上的PPT的第1条,一定要极简——文字内容要精简理念,版面设计要去除杂音。能够把每页PPT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那么做PPT的人一定有深厚的写作功底。
2,加入读书社群。
网络不得不说是新时代最大的利器,把同频之人连接起来。在读书社群里,书籍领读,个人分享等等,如果每天用心整理,每一个人一天收获的知识量将是指数级增长,大大节省了我们筛选文字的时间。加入一个优秀的圈子真的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何去利用这个读书社群?根据学长以前领读的书籍,利用空闲时间听,觉得很好的话,购买纸质图书,做读书笔记,思维导图,积累素材,最后与生活联系起来写读书感悟分享。
3,将学习到的东西分享给别人。
主动分享是对我们大脑中的知识进行再加工。之前一直都不喜欢发朋友圈,每次发朋友圈都会思考很久,该去如何编辑迎合别人。现在越来越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做最真实的自己,把感触最深的东西分享出来促进自己输出,对于一些同频之人也能起到积极影响作用。最近在坚持跑步,就通过微信朋友圈打卡,不是为了赢得朋友圈的点赞,只是想看自己能在一件小事上持续多久,一个习惯的养成将会受益终生。
4,坚持复盘。
复盘是总结,是对自己的负责。时间会流逝,但文字却能够记录我们曾经做过的一切,复盘源于加入小墨的日记圈,她教大家写日记的方法,以及如何做周总结,月总结。
慢慢来比较快,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让时间来给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