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生活娱乐上,是一个比较将就的人,总觉得像运动啊、才艺啊,这些东西参与就好,重点在于体验其中的乐趣。可能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一种磨合成长的过程,但对而立之年的我,最近的一些事情让我感到了“参与选手”被淘汰出局,没法参与的窘迫。
先说踢球,小学初中的每个假期基本上都用在了看球赛和踢球上了。照理说,按照一万小时理论,既有成功参照的积累,又有丰富的实践,水平应该还是可以的。高中忙着准备考试,基本上没啥体育训练的。上了大学后,班里有几个经常踢球的,带着我提了几次也没做太多评价,出其不意开几个大脚还能“大力出奇迹”,博得一些称赞。总之,在校期间零零星星的踢过几次球,凭借自己能跑的优势,自我感觉还不错,但也很清楚自己不能带球、不会传球的硬伤。拼抢很积极,反攻很无力。不管怎么说,自己觉得参与起来还蛮开心的。
上周去参加社区的周末球赛,彻底打击到了我。这个组织是一队球友自发建立,然后每年缴纳会费一起练球。参与者多是些家庭事业比较稳定的同龄人,大家的社交心少了很多,更多的是享受足球的快乐。小场地的比赛还没有什么,一旦开始大场地的传接球我的硬伤就成致命伤了。小范围的配合搞不起来,大范围的调度又不够精准,给队友制造了不少的麻烦,弄得怨气连连的。经此一役,这样的比赛我可能没脸再去参加了,至少在之前要把自己的带球和传球水平刻意联系一下。
先前听过一万小时理论和刻意练习的对比研究,当有真实的案例发生在我身上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因为没有分步的刻意练习,尽管在这个领域凑够一万小时,也只能是一个打酱油的编外人士。想起了先前一位师兄,画了一个暑假的功夫只是练习乒乓球的反抽技能,当时觉得有点浪费时间,现在明白了高手是怎么炼成的。
中年人的世界,规则很简单,大家利益上人脉上的需求没有了年轻人的那份急切,协会组织的主要沟通方式还是技术上的切磋交流。没有拿的出手的技能,就没有机会融入到一个新的协会或群体中。
年轻时,我们以为“重在参与,玩玩就好”,到头来,“世界只会奖励那些会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