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冯小刚在上海电影节上又语出惊人,直言:“中国怎么这么多垃圾电影,还不是因为有那么多垃圾观众。你不去捧场,就没这东西,往往垃圾票房还很好。”暂且不论冯导近几年作品质量如何,个人表现怎样,光这句话来说,我觉得还是具有一定道理的。
近年来,中国电影借力于互联网购票软件推广的红利,票房频频拔高,与此同时,在利益的驱动下,烂片也是一部接一部,本文旨不在挑口水,故不讨论具体哪部电影是烂片,只讨论垃圾电影多这个现状,谁才是背锅主力,是冯导口中的脑残观众,还是唯利是图的从业人员呢?
昨天下班后,跟一个朋友说起冯导的发言,他是非常赞同的。他认为在中国电影行业现状来看,好的电影不一定有人看,而烂电影却因为抓住了明星粉丝红利和制造噱头可以轻易获得票房,就像之前的《刺客聂隐娘》、《心迷宫》,要说特别好,估计大家也是见仁见智,但他认为也算中上水平的电影了,面对同期的一众烂片,票房竞争就显得很无力,更有甚者,如《百鸟朝凤》的,制作人都下跪了,最后也是票房寥寥。虽然这几年也有《让子弹飞》这种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好电影,但是他认为有更多的好电影不是没人拍,而是因为观众的欣赏水平低下被埋没,很多烂片却又因为借助“小鲜肉”的话题,充分利用了脑残粉们的消费占领了市场。
其实不仅是电影行业,还有电视剧、音乐、相声、综艺,甚至扩大到整个娱乐圈,我们所要讨论的道理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2016金曲国际音乐节在台北召开,著名音乐人李宗盛受邀参与了“艺人的自我经营之道”的论坛,对于音乐领域现状的发言也相当令人震撼,我个人觉得跟冯导发言最遥相呼应的莫过于这一句了:“我以前还在唱片公司上班的时候跟媒体聊,我说这些消费者、爱听音乐的人,就是你喂他猪食,它就变成猪。你只喂他品味很差的歌,他就永远这样子。”
李宗盛作为一个老牌的音乐人,集演唱、作词和作曲于一身,称得上是中国音乐史殿堂级人物,他能这么说,是基于自己本身极高的音乐和个人修养,也是自身对于音乐深度追求的体现。也不能说冯导的说法就是推卸责任,将影视现状的锅甩给观众,我觉得冯导本身对于电影也是有很深刻的理解的,毕竟早期就有《甲方乙方》、《不见不散》,中期有《天下乌贼》、《集结号》,近些年也不乏《一九四二》这样的佳作(但总体来说趋势是下降的,烂片越来越多)。冯导本人可能一方面由于近些年精心制作的好片(一九四二)铩羽而归,作为一个曾经靠作品吃饭的导演,想必对此也满心愤懑,是以难免对观众有种恨铁不成钢、烂泥扶不上墙的怨气。
关于上述二人的个人作品和情况我们不做过多解读了,接下来阐述一下我个人对于这种现状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目前烂片迭出,制作方不把精力放在作品上,而是花钱去堆明星和炒作,跟观众的审美是分不开的,毕竟这是一种原始的市场逐利行为。但是能因此就将烂片的锅甩给观众吗?我看也未必。无论是影视或者音乐从业人员,他们从本质上来说,都应该是在这一行业之中最有发言权的人。他们可以算是引领者和先驱,而观众只是追随者,观众虽然会挑喜欢看的东西去看,但是归根结底,所有的作品都是从业人员做出来的,他们的作品就是这个行业水平和内核的外在体现。影视从业人员除了逐利之外,是应该有带领这个行业发展的责任的。
我相信,中国的观众欣赏水平始终是在不断提升的,而每个从业人员从业之初也必定对这个行业有所期待的,只是现如今大家都被极高的房价压得喘不过气来,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就是冯导口中的观众,我看到最多看影视作品的人就是每天如行尸走肉般挤在上下班地铁上的人,他们麻木地盯着小小的手机屏幕,眼里反光出来的满是浮躁和喧嚣。古人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生活已经如此不堪重负,导致大家在观看的时候,更多地将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消遣,周末去电影院也更多为了放松一下一周紧绷的神经;而满怀理想的从业人员,没赚到钱的迫于生计,毫无下限逮着机会就上;赚到点钱的又迫于未来的危机感或自身对于金钱的渴望继续创造更多只为圈钱的作品。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影视从业人员都能肩负起自己对于影视行业的责任,在自己赚到钱保证生活的前提下,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严格要求自己做出好的作品。当市面上大部分都是好作品的时候,观众的欣赏水平也会随之提高。也希望李宗盛先生和冯小刚导演可以不忘初心,在一片浮华喧闹中可以坚持自我,为自己领域的从业人员做个表率。
希望屏幕上“小鲜肉”和明星们越来越少,纯粹的演员、歌手、作者和表演艺术家越来越多,演员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说句题外话,我觉得目前中国影视行业真的缺乏对编剧这个角色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