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打通了任督……不对,打通了思路发现自己为什么做课程这么慢了。
这里面是一个很长的逻辑链条:
1)想要大规模地推广课程,前提是自己特别认可这套课程的方法;
2)想要自己认可课程,前提是相信这套课程的理论和方法是正确的、有效的;
3)想要相信课程理论正确,前提是对理论背后涉及的各种原理、逻辑都有深刻的理解,理论得出结论所引用的实验、数据都要有充分的了解;
4)想要相信课程的方法有效,前提是自己实践过这套方法,有明显的效果,而且还得在别人身上也有效果,要收集足够多的样本;
5)想要研究各种原理,就需要看专业的书、论文、文章,而且还得看想法的观点,站在中立角度判断是否存在偏差;
6)想要验证方法有效,就需要设计出合适的环境,让参与的人能够把这些方法用起来;
7)想要实现这些,又需要学习能力、时间积累、人脉资源……
一层一层地剖析下去,可以分解出很多很多的前提。很多时候事情没有顺利进行,背后其实牵扯到极其庞大的「前提链条」。嗯,这个名字是我瞎起的。
它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样,如果最开头的那些前提没有满足,后面的事情都会各种受阻。
而这些前提,有一些又是个人的信念导致的,比如我对课程原理「正确性」的执念,有时候还大于「有效性」。
如果实践起来有效,但没有经过验证,我就会担心这个方法可能是因为其他影响因素变得有效,换了环境和人,可能就失效了。
但是有的事情,就是没法澄清所有的影响因素,只要方法用起来有效就好了。
所以,说到底还是中庸之道,要找到两者之间那个极致的平衡点。
不过换个角度看,也可以很简单,那就是——我拖延呗,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