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画画的那几年中,遭遇过瓶颈。那是什么感觉呢?不是画不好,也不是画的好,是不想画。
每天都在画,突然说什么也不想画了,是那种厌倦感。
瓶颈这东西,只有自己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我没有硬画,画不下去就先停下,我改成了看画,看各种大师的作品。直到有一天简忠威老师的话点醒了我。
他说:几千年以来,在各种技艺领域中,总是会有那种奇特的人,拥有特殊天赋与狂烈热情,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不停地练习再练习,精益求精,想要做的更好、更美、更让人感动。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美不胜收的建筑、绘画、雕刻......艺术,它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对,就是这段话,让我突然意识到,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在某个领域,除了坚持不懈地练习,再练习,最终是让自己、让他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那么对于绘画,我是要画一辈子的。写作呢?是不是也要写一辈子?准备好写一辈子了吗?如果还持有怀疑态度,怕坚持不下去,那就从最容易的两点入手,最大限度保持写作的热情。
1、模仿。模仿不是照搬照抄。无论是好文笔还是好文采,都是读出来的。模仿并非一件丢脸的事。
《富兰克林传》中一段关于他写作的自述:“我偶然看到了一卷零散的《旁观者》,我把它买来,反反复复读了好多遍,真是爱不释手。我认为文笔优美,并希望能够模仿得了。有了这种意图,我便选了几篇文章,写出每个句子的要旨。详尽地表达每个要旨,争取像原来表现的一样充分,从而再现原文。把自己写的《旁观者》与原文加以比对,发现了自己的一些错误,便予以纠正。”
大师初学写作的阶段尚且都在模仿,我们普通人干嘛不学呢?
学习的本质是模仿。乔布斯引用毕加索的名言:“优秀者模仿,伟大者剽窃”。说到底,就是对标思维,向牛人对标,向大师对标。
2、多读经典。经典书历久弥新,自带光源。经典名著是公认的人类文明结晶,但也是公认最难读懂的,今年读不懂,那有可能知识积累还不够。这个时候不需要自责,翻过去就好了。迟早有一天你回过头再读,就会豁然开朗。
纳博科夫说过:“聪明的读者在欣赏一部天才之作时,为充分领略其中的妙处,不只用心灵,也不全是用脑,而是用脊椎骨去读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真谛,同时切实体验到这种领悟带给你的兴奋与激动”。
写作,是一场持久战。终身写作就是一场终身持久战。
这个过程所付出的代价“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是必然的。这个过程需要方法和不断地调整。不存在“没时间”这一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绝不是偶然,能积微者速成。
如果准备好了,要有永远不被过稿的觉悟,再开启写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