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想到家乡,就想着到家乡的老路走上一段。而一旦走进去,那性子也就慢了。
•村子里弯曲的路子,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不像大街上划得整齐的斑马线。老路这边多少长,那边多少宽,这得深,那得浅,完完全全是依着人的步子的。一步过去,多少人踩着,受力点均匀与否,便决定了路子的形状,也蕴藏着农村人的气息。
•那得道的老路,一石一泥,上面承载的都是重量,这样的路是有生命力的。
•清晨,两旁的狗尾草抖抖夜里积攒的露珠,静待阳光的朗照。宽阔一段路,阳光是大把大把地洒下来,不曾吝啬。转入两房屋的夹缝,却不受温光的抚爱,也好,只消一些穿花过草的直直的光线,细细如丝,温温暖暖,沁人心脾。
•路是通往各家的,绵长不绝。走上一走,放慢步调,便觉着自己与路融为了一体。是谁的路?那么多年了,燕儿飞了又来,花儿谢了又开,馨香定然温存。而踏着老路的人来了又走,他们都在,又都不在。有梦想的人早早都出去,留下来的越发深爱这一条老路。可留下的是谁呢,调皮的小孩子?淳朴的爷爷?或者奶奶?定然是存在。总之,无论是谁,路是记在心底里的。
•沉郁的老路是感性的。每一个人行走的足迹早都浸透到一沙一泥,你摸,你踩,你念叨,它就支起了耳朵。低低高高,那是苍老的印记。夜晚,走上一处高地,点起一支香烟——静静聆听。你听,沙沙的风声,那是与老路洽谈,凉风与老路向来喜欢这样攀谈。蝈蝈的打盹,偶尔的蝉鸣,行者的低语,安静的孤墙,就都令人平静、舒适。坡上坡下,里里外外,前前后后,雀儿都更换了千茬,可老路端坐如初。不是青砖褐瓦,是灰石褐土,是凹凸不平,是青草葱葱,是馨香飘逸,夹杂着泥土的涩涩味。据说,这样的路,适合乡下人来走。
•老路确实有深厚的气息,一个村庄没有一条老路是一个缺憾。无关荣誉,只羡其深沉与厚重。
•曾这样想过《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栖昏鸦,小桥流水过人家,古道行马阳西下,确实妙!太妙!这其中“古道”插入的作用甚大。倘没有这“古道”,这景太过独立、单调,观察视角太近,连不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完景。倘若有了这“古道”,视角一下子拉远了,画面感便强了,便来了整体性——从路的一端望去,一幅孤行游子画便映于脑海,沉郁之感由此更强了,更重了。
•古道有的是韵味,乡下的老路亦是如此。而老路对人来说,便是灵魂的栖息地。
•老路有历史的气息撑着,像古书斋,像古城,像纪念馆。那是永恒的超脱,无须辩解。不用装饰,不图热闹,再人生得志,再飞黄腾达,终需一个地儿解脱,需一个地儿喘喘气。可漫步静听,淋些丝丝细雨,洗掉满身灰尘。可孤身探寻,伴月儿弯弯,不高声,不焦躁,只静静聆听。可快步踏足,无须多虑,走一走,便轻松了,走一走,便自在了、超脱了。风飘到了老路旁,也不再调皮,牛犊纵到了那儿,也温顺了些许,只顾低头吃草了。可是,远走的人啊,走到哪里,心中都装着家乡的路,是这样的吧?朝九晚五,灯红酒绿,远不比老路来得踏实、来得靠谱,是这样的。一旦我们到老路去,灵魂便很快安定。
•人是会想家的,而老路便是家。何时踏上悠长的老路?月夜,轻轻步子,馨花芳草,眼前是无尽黑夜,伴着悉悉萤光,抬头,便见大月当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