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村子很破落,四面八方的泥土路两边立满了泥土造的房子。在这些灰黄色的建筑中间,围拱着唯一的红砖院落,这就是我们村子里的小学。
那时候,村子里的精神食粮是小学,物质食粮就很缺乏了,尤其是豆制品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直到豆腐皮从邻村流传到我们村里。对于当时食品种类稀少的农村来说,这可是难得一见的美味。后来小学门口就有了卖豆腐皮的,我们管那老板叫老黑房,把这种吃食叫兰花串。
那时的兰花串与现在的完全不同。一指长薄薄的豆腐皮,像系绳子一样,一扭,一穿,一拉,待中间出了一个结,就算成了。看上去就仿佛小姑娘头上的发髻,甚是好看!
通常,老黑房会接过她婆娘穿好的兰花串,一股脑的倒进热锅里。我们这些放了学的小崽子们就捧着他准备的塑料小碗拥挤在锅边。老黑房倒是不急,手里高举着铜勺,大吼一声:“还想不想吃了?想吃的都给我排队!”
然后几个年纪大的孩子就自发走出来指挥。那时候情景令人难忘,一群裹着棉袄的孩子,红彤彤的手里捧着碗,排着长长的队伍,远看实在像是一群小乞丐在接受地主老财的施舍。
老黑房他婆娘看了一眼我们,转头瞪了他一眼,又低头穿花。老黑房笑了笑,转身抓紧锅盖把,一抬手,白色的蒸汽瞬间充斥了整个视野,兰花串的香气隔着老远就往鼻腔里钻。整齐的队伍顿时土崩瓦解,每个人都开始费力向锅边靠近。老黑房也懒得再吼,只是手中的动作明显加快。
“别挤,小心烫着!”
“要几个?”
“辣椒在那边,自己倒!”
“小崽子,碗别乱放!”
这时候,你会发现往往每个人的碗里就只有一个串,毕竟一毛钱对当时的小学生来说,还得靠撒娇扫地洗碗,才能让父母从放了好久的书本夹页里拣出一张。
现在,已经过了将近二十个年头。村里的小学因为一次死亡事件被迫关闭,老黑房也已瘫痪在床等死,他家里的房子早就不黑了,红砖白墙的也跟上了村里时代的潮流。那些年在冬天里捧着碗的“小乞丐们”更是不知现在何处。只是现在,每当我走过街边的串串香,总是难免想起从前。从前的少年,从年的老黑房,从前的拥挤和争抢,从前的白色蒸汽和兰花串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