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社会情境的影响——从众。生活中最明显的是现在快手直播的从众,看到大家都买,忍不住的买买买,需要或者不需要被放在了其次。社会情境的力量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我们是否会通过模仿他人来应对外部情境?
从众:两人跟着三人行
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从众俗称“随大流”。
阿希效应
社会心理学家阿希研究群体压力时,通过心理学实验研究群体对个体判断施加的影响,称之为阿希效应。证明了从众对个体的影响。
游动效应
心理学家穆扎费尔.谢里夫证明了社会影响如何内化一个新规范。研究者要求被试判断一个光点的移动量,其实这个光点是静止的,但是在没有任何参照点的彻底黑暗中,它看起来像是在移动。这种感知错觉被称为游动效应。一开始,个体被试的判断五花八门。然而当被试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陌生人的群体,并被要求大声说出他们的判断时,他们的判断结果开始趋同。他们看到光点向相同的方向移动,移动的量也类似。更有趣的是谢里夫实验的最后一部分——集体观察完光点后,当被试再次独自在相同的黑暗房间里进行观察时,他们继续遵从着在集体中形成的规范。就像阿希的实验一样,群体影响了个体的知觉。此外,规范一且在群体中被建立起来,便很有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一年后,研究者对之前参加游动效应实验的被试再次进行单独测试,虽然没有之前的群体成员见证他们的判断,但他们依然遵守着当初的群体规范。群体规范还会世代相传(?),即使最初形成规范的群体已经不复存在了,规范还会继续影响人们的行为。我们是如何知道规范具有跨代影响力的呢?在游动效应的研究中,每次实验后研究者会用一名新成员替换掉一名旧成员,直到所有成员都被换成了新人。经过连续几代的传递后,群体的游动规范依然有效(生活中的例子?)。
从众和独立会激活不同的脑区
神经科学家运用脑扫描技术研究由不同心理任务激活的特定脑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从众行为在脑扫描中会表现为负责视觉与空间感知的大脑皮层发生改变(右侧顶内沟活动增加)。而做出有违群体的独立判断,大脑中与情绪特征有关的脑区(右侧杏仁核及相关脑区)会被激活。这意味着抗拒会对保持独立者造成情绪上的负担——由于自主带来的心理代价。研究的主创者神经科学家伯恩斯总结道,我们总认为眼见为实,但研究发现,群体的观点才是真实。这意味着当其他人的观点凝结成群体共识时,实际上会影响我们对外部世界重要方面的感知。我们以为着自己是独立自主的那个人,抱持着“不是我”的刀枪不入的错觉。想当然的认为其他人容易屈服于情境压力,而自己不同。矛盾的是,这种天真的想法使我们更容易受到情境的影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
团体意志
群体本身也会受到压力而服从。这个重要的心理学过程会促使群体中的每个人在思考和决策时趋向一致。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欧文·贾尼斯称为团体意志。在团体中,团体成员试图让自己的看法符合群体的一致意见。这种从众偏差会导致群体采取不明智的行为,而每个成员如果单独思考,通常不会认可这种行为。以下五种情况会促进团体意志:命令式的领导方式,一位有权势的领导;高度的群体凝聚力,缺乏不同意见;缺乏要求系统化收集并评估证据的规范;成员社会背景及意识形态的同质性;外界威胁的巨大压力,而且没有什么希望找到比群体领导提出的解决方案更好的方案。这让我想到二战时期的希特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