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了解4个派别:行为主义、认知、精神分析,符号分析
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1 刺激——反应理论(也叫联结理论 Theory of connection.)
代表人物:桑代克、斯金纳
主张:动物与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都是有机体在遇到某种刺激引起某种反应,并且该反应受到强化而构成联结的结果。
桑代克的三大学习规律:练习率,效果率,准备率。强调强化作用,所以也称强化理论。
巴甫洛夫是S型的经典条件作用,斯金纳的是R的条件作用。
动物实验随口溜小记:
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
斯金纳的老鼠,班杜拉的宝宝。
托尔曼的白鼠走迷宫,苛勒的猩猩抓香蕉。
2 模仿论 Imitation
代表人物:米勒、多拉德
著作:《社会学习和模仿》
主张:模仿可以通过人生刺激和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加以理解,模仿反应也是一种泛化现象。这个理论也被用来解释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挫折和侵犯以及助人的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等现象。
3 社会学习论 Social learning theory
代表人物:班杜拉、沃尔特斯
主张: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提高或改变的。
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
① 对信息的注意。
②保持过程。
③制作或组织反应,即再现过程
④结果信息反馈,即动机过程
班杜拉还提出了环境、人、和行为三者的交互决定论
4 社会交换理论 Social exchange theory
代表人物:霍曼斯
主张:
①奖赏和行为
②人的社会行为服从社会交换规律。
③分配公平原则。
缺点:它和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忽视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且不向社会学习理论,那样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本身把人看得过于现实。
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1 格塔是学派的理论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科勒、考卡夫。
主张:
①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
②研究直接经验(即意识)和行为
③认为整体不等于并且大于部分之和,主张以整体的动力结构观来研究心理现象。
对社会性心理学的影响:
2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也叫生活空间理论
代表人物:勒温
主张:
①场动力理论
B为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向量,P Person.为个人的内部动力,E Environment为环境刺激。LSP Life space of person.表示生活空间,f psucholodynamics failed. 则表示一种函数关系,即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
3 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一、认知相符理论connective consistence theory
代表人物:麦圭尔
主张:人有一种动力,倾向性,其信念观点或态度,如果与其他观点或行为有矛盾,只要他认识到,他就会自发的调整自己原来的观点,以与正常逻辑关系相符。
什么是认知相符理论?是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和倾向性,解释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①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代表人物:费斯廷格。
② 平衡理论 Balance theory.
代表人物:海德
③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代表人物:海德、凯利
④ 一致性理论 Congruity theory,又称和谐理论
代表人物:奥斯古德和坦南鲍姆
主张:探测与预测人在接受新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态度的一种理论。
个人对信息源的态度,个人对信息对象的态度,以及信息员关于信息对象所做断言的态度。以及涉及他们的强度。
⑤认知情感相符理论theory of cognitive effective consistence。
代表人物:罗森伯格
主张:人们总是试图使其认知与其情感相符的论说。
栗子:知之深,爱之切。一旦情感发生变化,减少不相符的压力,就会导致各种认知上的变化。
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①精神分析理论 psychonanalysis theory.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创立。追随着者德勒。
主张:
早期—— 人的一些行为动机都和性本能冲动有关。利比多lobbido;研究潜意识和意识。研究梦境。
后期—— 生存本能包括性本能和自我本能以及死亡本能。还提出人格结构理论:自我本我超我。
②新精神分析学
一、霍妮的”文化因素“说
代表人物:霍妮
主张:个体性格的形成是以环境因素为基础的,人的行为人格的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在充满对敌对社会的环境中寻求安全的需要。
影响(优劣势):察觉到畸形社会对人的心理行为和人格的影响是,.注重社会和行为之间的心理过程,重视家庭环境与教育对市场行为治疗的乐观主义态度,这是一种积极的进展。但他仅看到社会敌对性是人的行为和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没看到社会变革并使人类互助合作成为现实的动力作用,太片面了。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8阶段论。
代表人物:埃里克森
主张:人的本性最初无所谓好坏,有向任何一面发展的可能,每个人的发展都有一个阶段的过程。每一阶段都需要完成一个特定的受文化制约的任务。
9/8 社心 第二章30% 社会心理总进度8.25%
三、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关键词:人际需要理论
代表人物:舒茨
理论内容:
(一)基本的人际需要
1、3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① 包容需要inclusion need —— 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群体的需要。
② 支配需要control need ——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
③情感需要affective need —— 爱别人或被爱的需要。
2、相对的继承性与连续性:
补充:恒常性原则:有时像自己当年对待双亲的态度,对待他人。
认同原则:像双亲早期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他人。
背景:童年记忆,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形成的行为适应方式,影响并决定着个体成年期,对待他人的方式。
3、基本人际关系取向的类型 Fundament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orientation :6种
4、相容
定义:两个人在一起或个人在群体中能够协调的工作或生活。
舒茨的认为:3种人际相容
① 互换
② 首创
③ 交互
5、群体的形成与瓦解
群体的形成发展要经理沟通,控制与爱三个阶段,通过沟通每一个个体要抉择,是否要留在该群体。而后过渡到责任与权力的分配,确定是一张领导者,最后要出现情绪整合或情感加深等现象。在请举瓦解是这三者则会向相反方向变化,先是情绪依恋性,被破坏随后支配关系松弛或瘫痪,最后是众人纷纷脱离群体。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及其新理论 symnloic interactionism
强调事物的意义符号在社会过程、社会心理及社会行为中作用的理论。
代表人物:米德、詹姆斯、库里、杜威、戈夫曼、海曼等
(一)基本思想
米德,提出符号,特别是言语是心智、自我和社会形成变化及相互作用的工具的观点。
(二)角色理论
库利和米德提出:人的行为是在早期通过语言符号的掌握并为社会关系以及跟别人交往所决定的。
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学心理学理论。
角色一词是指个人或人们在群体及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地位而显示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总和、或所应履行的职责。角色理论则是试图按照人们所处的地位或身份去解释人的行为,并揭示其中规律的研究领域。
角色期望: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角色定位周围的人也总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行为提出提出合乎种种身份。
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与情感的一种认知技能。库利认为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当做镜子来认识自己的形象,从而产生自我概念,并按照别人的希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塑造自己。
角色冲突:一个人在扮演一种角色时,也常常由于不能同时实现两个或更多的自我期望而产生矛盾。
运用:莫里诺1960年所创建的角色扮演技术,就是要求被试或受影响者,在给予的情境中加以表现,从而学习充分的。
(三)参照群体理论 Theory of reference group.
理解:这个理论是关于人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是怎样受到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代表人物:海曼、纽科姆、谢里夫和凯丽等
定义理解:
参照群体:指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上和在规范与价值观形成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纽科姆认为,观点是个体对某一或某些群体肯定或否定态度的函数。少年的反抗行为是他们把双亲作为否定性参照群体而出现的情境性的行为表现。
凯丽认为参照群体起规范和比较评价作用。规范作用是指群体确立某种行为标准,迫使个体遵循。如果群体能奖赏对他的顺从而惩罚不顺从,他就起规范作用。比较评价作用是指个体借助它作为比较标准和出发点,用于评价自己或他人。这两种作用可能同时在同一群体中发现。
9/23 社心 第二章100% 社会心理总进度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