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获得信息,读活人的朋友圈。要想增加内力,读死人的经典之书。
关于读书的话题,一年总要热闹几回。
比如,这两年,讨论得最厉害的一个话题就是:碎片化时代,如何做到深度阅读?
在“忧国忧民”的高逼格人士看来,通过手机、电脑等智能终端的碎片化带来了信息泛滥,并为此忧心不已——如果人们满足于浅尝辄止的速读、满足于精神食粮快餐化,无疑一种悲哀。这不,前不久,就有北大博士振臂高呼:ladies and 乡亲们,朋友圈毒害社会毒害生灵,咱们退出朋友圈保智商吧。
我虽然也担心朋友圈拉低了大家的智商,但相比之下,我更担心这位博士的智商:智商是自己的,朋友圈难道还能“入户盗窃”?如果真的因为朋友圈就拉低了自己的智商,那只能说这人的智商本来就有问题。
客观而言,以朋友圈为代表的碎片化信息时代给信息交流带来了极大便利,也大大激发了人类的阅读热情。当然,它的副作用就是信息泛滥,良莠不齐,让阅读变轻的同时,也让真正有效的阅读变得艰难。
那么,碎片化时代,朋友圈和深度阅读真的不能愉快滴玩耍吗?
非也。碎片化时代,其实保智商的正确姿势是这样滴:看活人的朋友圈,读死人的书。
没错。就是“看活人的朋友圈,读死人的书”。
——要想获得信息,读活人的朋友圈。要想增加内力,读死人的经典之书。
先说说如何看活人的朋友圈。
其实,能不能保得住智商,关键不在于朋友圈,而在于你刷朋友圈的姿势。
朋友圈的确能带来丰富的信息。如果刷朋友圈的姿势正确,不仅无害,还能获得不少有用的信息和知识。但朋友圈的信息的确良莠不齐,如果刷的姿势不正确,那我只能呵呵了。
所以说,刷朋友圈也是有技术含量的。怎么刷才是正确的姿势呢?
带着自己的理性思维和判断力去刷。当然,朋友圈的信息真假混淆是非多多,如果完全不加选择的狂刷,甚至是被流行的群体性情绪所左右,不能作出自我分析、决断,那的确有可能损害智商。因而,在刷朋友圈时,需要带着思考和判断去刷,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让朋友圈为我所用,而不是“为非作歹”。
带着时间的“镣铐”去刷。这个也很好理解,就是严格限制刷朋友圈的时间和时段。纵欲还不能过度呢,何况刷朋友圈。如果整天不干正事,时时都盯着朋友圈狂刷,不仅会有害智商,也有害身体,误国误民误事。事实上,朋友圈里非常必须的信息并不多,你只需要设置几个固定的时段刷刷即可。比如,上班前5分钟刷一刷,中午休息时5分钟刷一刷,晚上睡前5分钟刷一刷,一天一刻钟踏遍朋友圈,基本不会错过重要信息。
再说说如何读死人的书。
任何书都无法逃脱时间的公正筛选。如果那些已经死去的人的书还能流传,基本可以证明它的内容是经典的。因而,所谓读死人的书,其实就是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书。读这些书,也许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成效。但从长期看,一定会潜影默化地提高你的内力。
举个栗子,如果你感兴趣的是文学领域,那么,诗经楚辞你总得读读吧,唐诗宋词你得读读吧,古典四大名著你得读读吧,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雨果海明威加缪马尔克斯等人的书你得读读吧,鲁迅周作人沈从文钱钟书等人的书你得读读吧。
然而,经典虽好,却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因为经典之书多半都是大部头,而且有的还比较晦涩难懂。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时间都是碎片化的,读经典从何下手?
在这里献上几个花样读书的歪招,不妨一试。
第一招,画着读。如果不是图书馆借来的书,大可以在书上作批注,画线画圈,以此加深理解和消化。
第二招,抄着读。读到经典的段落和句子摘抄下来,时不时拿出来翻一翻,读一读,培养语感。
前两招比较常见了,后三招才是真正的大招神招。
第三招,撕着读。是的,你没有看错,书可以撕着读。当你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时,拿着一本厚厚的散文集或诗集,是不是顿时赶脚鸭梨山大?没关系,化整为零。毫不犹豫地撕—了—它。这样,你每天抽十分钟看一页看一篇总是木有问题的吧?如果能坚持下来,一年三百多天,怎么着也看完一本书了吧。提到这一招,有人可能要跟我急了:你这不是虐待人类的精神粮食么?那我就要反问一句:你买书的目的是到底是为了装逼还是好好消化它呢。真正爱书的方式,就是要把它从纸上印到心里。再好的书,如果你没看或者没看进去,不都是废纸一张么?
第四招,听着读。对于比较短小精悍的经典之书或者虽然长但很吸引人的书,可以听着读。比如,二毛哥就曾把读过的唐诗宋词用手机录下来。睡觉前听一听,跟着读一读,相当于安眠曲。早起跑步的时候,边跑边听,锻炼身体与“阅读”两不误。
第五招,唱着读。神马?书可以唱着读?这个也太毁三观了吧?但这个真的可以有。特别是古典诗词尤其适合唱着读。比如,二毛哥曾经把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凭自己的感情唱成了小曲,特别带劲儿。录下来一听,还真有点古风和古典音乐的味道。
看完这些歪招,是不是觉得读书其实真的是很有趣很美妙的事?
PS:在这世上,唯一没有风险还有高额回报的项目就是——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