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9日微信朋友圈正式上线。
我满怀欣喜开始体验之旅。最初的感觉很爽,朋友间的及时互动,满足了我的虚荣心。
我喜欢臭显摆,我喜欢装各种Style,我喜欢营造凌驾于别人之上的优越感,向身边的人传递一个理念:你看,我过得比你好,比你有见识,去的地方比你多,我比你有才。
后来啊,加入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在显摆。我发现有点不对劲了,人少的时候优势还尚存,人一多了,发现其他人怎么混的都比我好?心里有些不平衡了。看到别人在享受我从来没有享受过的生活的时候,心生嫉妒,甚至在暗骂:“切!有什么了不起,臭显摆什么啊!”
再后来啊,好多人都做微商,天天发布商品信息,刷屏刷的我都恶心,一气之下拉黑!屏蔽!我最讨厌拿朋友当待宰的羔羊杀熟的人。卖的那些吃的喝的用的,你自己都吃了么?你自己都用了么?你自己都没吃没喝没用,你凭什么卖给你的朋友,还口口声声这效果那疗效,骗人!全都是骗人!
再后来啊,领导也插手朋友圈,用行政手段强制员工发一些宣传消息,目的是扩大品牌宣传力度,拓展资源。有些东西我厌恶,根本不想发,如果发了,会在朋友圈中跌面儿,让人觉得我品味低,以前的B都白装了。迫于无奈,发吧,反正有群组分类,只让领导和公司同事能看,其他人看不见。于是,全公司员工陷入自我欺骗的怪圈儿,互相之间都能看见大家积极在转发,至于公司之外的人谁能看见,Who TM Care!
再后来啊,一堆N多年没联系的同学全都又找回来了,幼儿园的、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都建了不同的群。建群之初,大家都好兴奋,太多的老话题被激起,互相又单独加了微信,互相贪婪猎奇的翻看对方朋友圈里的照片和记录。当看到多年不见的同学已经是CEO、集团副总了,而自己还在天天挤公交上下班,心里突然又失落了,怎么当年一个经常被老师批的一事无成的家伙,现在居然混得这么好?
再后来啊,我就不想看朋友圈了,我发现我病了,严重的心病。
这种病的症状就是:看不得别人好。
而且发现,这么多年看着别人的朋友圈,而我自己还是没有发明朋友圈之前的那个我,根本没什么长进,别人在各自牛B的路上一路狂奔,而自己还是依旧在强装,突然觉得实在没意思了,有点装不动了。
再后来啊,发现别人也有这个同感,原来大家都在互相装,都觉得挺没意思,心里都挺累的。我一下又高兴了,原来不是我一个人这么失落啊,有的人还比我更纠结、更苦不堪言。
一看到有人生病了、感情失落了、家里出事了,我就突然来了精神,送去抚摸的表情头像、一朵玫瑰花、还有合十的双手,为朋友送去关怀变得如此轻松简单。
再后来啊,我也生病了、感情也失落了、家里也出事了,一下子好多朋友都送来抚摸的表情头像、玫瑰花成群、合十的双手,更有甚者还有点赞的。
原来,一旦你出事了,就能炸出许多久不互动的朋友。他们平时都在干嘛?从来不互动不点赞不评论,在你突然落魄的时候诈尸一样的出现,着实让人惊诧。人在倒霉的时候,是收获点赞最多的时候。
春冰薄,人情更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真情实意裹挟着大量的虚情假意纷至沓来,问寒问暖,这里面不乏有幸灾乐祸之人表面在关心你,实则他可能在暗自窃喜,并成为他饭后的嘴上谈资,从此你就出名了。
再后来啊,我看穿了一个事实。能够说出来的苦难,都不是真的苦难,真正的苦难是无法言说的。朋友圈里看到的苦难都不是真正的苦难。
再后来啊,我开始对朋友圈做减法,而且必须做分类,必须还是细分。它教会了我给身边的人贴上标签,它教会了我把人分成等级,人分三六九等,肉分五花三层。至于朋友,哪还有什么朋友?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写的分明:朋,假借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朋最早见于远古时代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在青铜器铭文中常常可以见到“贝五朋”类的句子,表明朋就是一种货币衡量单位。
把朋作为货币单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中,可以看到“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的句子;而《周易》中把朋作为卦辞的句子不可胜数,臂如益卦里有“十朋之龟”,坤卦里有“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朋必有“利”大概就是从这里开始了的吧?
再后来啊,朋友圈还是不得不看,因为窥探别人的隐私,与之相较,这是人性。
不防换个角度看待朋友圈,可能一下就治好了我的心病。把看朋友圈,当成一本书来阅读就行了。看书其实就是看作者的朋友圈嘛,一个道理。都知道看书好,那把朋友圈当成书看,我看也没什么不好。但前提是,你要把朋友变成陌生人。
最后啊,我想说:
一个人在面临真正危难的时候,一定要发朋友圈,请相信一定有朋友挺身而出搭手相救。
再后来啊,就没有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