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心理學家鄧寧(David Dunning)與克魯傑(Justinn Kruger)曾做過一系列有趣的實驗:他們以康乃爾大學的學生為對象,測試他們在英文文法、邏輯推理與幽默感等方面的客觀程度……之後,再詢問每位同學對自己該項能力的主觀評估,將兩者對比。
結果發現——當一個人程度越差,則他對自己的能力,越容易高估。
以文法為例,那群實測成績落在團體中倒數百分之十的同學,平均都將自己的實力水準,預估在團體的前百分之三十到四十。
而邏輯方面,在成績墊底的受測者心中,自身的推理能力,應該也都能穩居團體的前三分之一。
一般來說,表現最差的百分二十五,對自己的表現錯認的最離譜。
這個現象,被稱為「自認優於平均水準」的錯覺。
為什麼能力越差的人,越不容易發現自己的毛病?
鄧寧與克魯傑認為,原因之一,就在於「成功執行任務所需要的條件,往往,也正是認清任務是否成功所需要的條件」。
換言之,要你「寫出一句合文法的句子」,跟要你「辨認出自己的句子是否合文法」,這兩者間,所需要的能力是相同的。
因此,很諷刺的是——要想發現自己沒邏輯,需要邏輯。
有些能力,其結果,反饋十分明確(如籃球、拳擊),以至在認知上,你自我高估的空間不大(很難想像,你剛被路邊的小流氓揍一頓後,還會自認能打的贏泰森)。
但有些能力,反饋不明顯(如幽默、推理),結果好壞,可詮釋的空間太多……若再加上,你對此又有較高的自我保護誘因(承認自己不懂推理,比承認自己不會打拳更丟臉)。
則這個時候,人就很難走的出來了。
最典型的例子,如辯論。
是的,您想想:論反饋,超級不明確(我說完,明明全場都在笑,應該很受歡迎啊);論結果,詮釋太多種(我根本聽不懂對方在說什麼,可惡,一定是對方太笨了);論保護,更是攸關自尊,最難讓步(明明都講清楚了,居然還輸,馬的,這裁判果然有問題)。
以至相較於其他活動……辯論中,要能正確地評估自己的水準,特別難!
每個人(包括我自己),或多或少,都高估。
關於這一點,始終在克服。
既不能自戀,也不忍自貶,努力學著用更客觀的眼睛,評價自己表現。
我得承認,很難很難。
畫家席慕容說過,她完成一幅作品後,常會將之搬出畫室,放在進門後的玄關底端。
因為在畫室中,一抹一畫,光線位置,幾個月來,都看熟了。
有些好壞,自己分不出了。
唯有當她忙了一天,進家門時,一轉身,忽然撞見那幅畫……
那一刻,幾秒鐘,眼睛是陌生的。
「很多時候,佳作與傑作,差別就在那幾秒鐘的陌生裡。」
坐在她客廳裡,我把這話,抄上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