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指的是白衣兵圣陈芝豹。但是我觉得这句话用在徐凤年身上才是最合适。
徐凤年何苦?
一苦一肩扛一地。
在徐骁死后,北凉陷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外有北莽举国南侵,内有离阳坐山观虎斗。作为北凉的新凉王,徐凤年对外在抵抗北莽的进攻,对内得解决内部的问题。整个北凉的运行都离不开徐凤年,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二苦越来越孤独
徐凤年作为真武大帝的转世,自身携带着无比的气运,无形之中亲近之人的气运被之剥夺。徐凤年儿童时期母亲便去世,随后师傅去世,父亲去世,大姐飞升,二姐只能坐在轮椅上。对于徐凤年来说,是无比的痛恨自己给亲人带来不幸。随着地位与武力的逐渐提高,身边的人却都渐渐的离去。
三苦无能为力
北凉三十万铁骑,越战越少,但是徐凤年无能为力。就是战争,不是他能以一己之力就可以改变的。自己的女人被抓了,也没办法去救,即使徐凤年身为武评大宗师,也没有任何办法,因为北凉不能缺少凉王。
四苦战胜亦战败
北凉以一地之力抵抗一国,最后还打赢了。这是多么大的荣耀。但是为中原守国门的北凉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北凉铁骑解散,清凉王府改成北凉道经略府邸。北凉彻彻底底地成为了离阳王朝的北凉道。
世人只知新凉王身为武评大宗师的风流潇洒,不知徐凤年三入伪境九死一生的危险。
为何当初徐渭熊得知徐凤年开始学刀的时候那么生气?
因为身为北凉世子殿下的徐凤年不需要当一个江湖人,只需要他静静等着坐上凉王的位置就可以了,徐渭熊也知道习武一途的艰辛,相比于一个武评大宗师,她更希望弟弟每天平安开心。
但是,当年京城白衣案,是徐凤年心里永远都抹不去的痛,他不想当年京城白衣案再次发生。他为不能保护自己亲人而感到痛恨。所以,他要习武,即使前方道路坎坷,但徐凤年又有何惧?
君不见李淳罡以两袖青蛇一遍一遍锤炼;君不见深入北莽一次次九死一生。;君不见拒北城外血战不退。这样的徐凤年,这技术活儿,当赏。
甲子前的李淳罡,江湖上最潇洒的剑客。而甲子后的徐凤年,身为武评大宗师。相对于其他三位大宗师,拓拔菩萨不是中原人,邓太阿神龙见首不见尾,曹长卿一心复国。只有徐凤年,不仅在江湖活跃,更是为中原守国门。这样的徐凤年更为人所称道,潇洒程度不输当年李淳罡。
徐凤年与姜泥神仙眷侣飞剑于天成江湖一段佳话。在裴南苇处扶墙而出更是北凉一段笑谈。
随着徐骁的去世,徐凤年自然而然的坐上了北凉王的座位。但是,随着遇上的,便是北莽的举国南下。这个时候,离阳王朝却做出坐山观虎斗的姿态。徐凤年完成有理由大开方便之门,任由北莽跨过北凉去进攻中原。既然你不仁我也不义,这样子北凉从中将得到最大的利益。
但是,徐凤年并没有这样做。他知道守国门意味着什么,那将是意味着可能北凉战至最后一人,即使艰难取胜,也会被离阳王朝坐收渔翁之利。但是,他宁愿在清凉山三十万块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宁愿承受中原人的非议,宁愿自己一次次的跌境。面对北莽,只有一句话。北凉,死战!
不去管徐凤年死磕北莽是因为当初对徐骁的承诺,还是对中原的真心守护。就凭他以一地之力战一国而不退,就值得我们尊敬。
徐凤年真正做到了为中原守国门。不管是调兵遣将三十万铁骑,还是三战拓拔菩萨。但使北凉新王在,不教北莽度拒北。可敬,北凉王徐凤年。
书中的徐凤年,总是给人以坚强的形象。大姐徐脂虎飞升,二姐徐渭熊残废,父亲徐骁去世,这些事在描写上徐凤年并没有流露出太大的悲伤。
但当徐凤年找到自己的女儿小地瓜的时候,他内心深处柔弱的地方终于被触及。
“小地瓜,我终于找到你了”。
这一句话包含了多少的艰辛坎坷,包含了多少心酸苦楚。作为一个父亲,徐凤年亏欠小地瓜太多太多了。
这一刻的徐凤年是最脆弱的,小地瓜的简单的几句话就可能将他击倒。但同时也是最坚强的,即使十个拓拔菩萨也打不过此刻的徐凤年。
徐凤年不是无情之人,只是这个世上能触及他心灵的人已经太少太少了。看似无情是无晴,人心柔弱谁可知?
想必徐凤年心中有着三杯酒,一杯敬师傅李义山,听潮阁上卧听潮,黑白执棋天下议;一杯敬父亲徐骁,追撵只因凤年亲,孰之天下谈色变;一杯敬剑神李淳罡,甲子无敌风流客,一气破甲二千六。
徐凤年,生于北凉,是乐亦是苦。乐非其乐,苦非其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