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出身和禀赋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了一个人;很多人都煎熬在别人眼中的恃才放旷和自己心中的怀才不遇之间。
在杜甫眼中,陈子昂“有才继离骚”;在韩愈眼中,“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在我们眼中,从文学史中知道他是一位开时代风气的诗人,而他留下的不多的诗歌最为人们传颂的就是《登幽州台歌》。此诗给人的总印象就是慷慨任气,从《新唐书》本传可知慷慨任气的由来:
子昂十八岁未知书,以富家子,尚气决,弋博自如。它日入乡校,感悔,即痛修饬。文明初,举进士。
诗中的慷慨任气源自他的家庭出身。他是富家子弟,十八岁之前没读过书,估计像项羽似的不屑读书吧。但是该玩的人家都玩过了,就没玩过读书。一日到了乡校,被琅琅的读书声吸引,觉得这声音很好玩,就决定发奋读书了。玩耍需尽兴,读书要玩命,干什么像什么。读了五年书,二十三岁就中了进士。尝到读书的甜头,并不密而不宣自家受用,当武则天问诸臣“调元气当以何道”时,陈子昂劝武后兴明堂、太学,用今天的时髦话说就是重视教育,他从自身发奋读书中悟到教育乃立国之本。
《新唐书》说:“子昂貌柔野,少威仪,而占对慷慨”。《旧唐书》说:“褊躁无威仪,然文词宏丽,为当时所重。”所谓“柔野”就是稚嫩不驯服,“褊躁”就是气量小不冷静,这是脾性。“威仪”就是庄重的容貌举止,这方面陈子昂十分欠缺,但是文采飞扬。尊容欠佳、性格暴躁但极富才情,才貌之间极不成正比。加上性格的桀骜(自然是别人眼中的桀骜),在做右拾遗的时候直言敢谏,因此获罪还蹲了监狱。三十五岁那年(万岁通天元年,即公元698年)随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他只是随军参谋,又因为同主帅意见不合而遭到贬斥,尽管后来的战事验证他的建议可能是正确的。可是他不知道,自己的富家子弟毕竟只富不贵,而主帅武攸宜是武则天的族人,人家可是既富且贵;和这样的顶头上司意见不合,哪有你的好果子吃?你的意见就是正确也不足以说明你对,正确和对不是一回事。
在这次北征中,作为小官吏的陈子昂是饱受白眼因而满腹怨气的,可是作为诗人,他却做了大功德。他登上了幽州台慷慨赋诗,让后人领略了他的慷慨悲凉之气: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即蓟丘、燕台,燕昭王曾经在此放置黄金招徕天下英才豪俊,乐毅等人就是这样投奔过来的,因此此台也叫黄金台。古人登高赋诗肯定要发思古之幽情,思古之幽情肯定包含对现实处境的对照。苏东坡站在一个假赤壁上的一番凭吊,辛稼轩在北固亭上的把栏杆拍遍,都是借古人杯酒浇个人块垒。
当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时候,过去和未来都交织在现在,虽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和“来者”都不是他的眼睛能“见”到的,因此,这个“见”并非视力可以穿透历史和未来,而是用头脑在“见”,也就是“思”和“想”;思、想有时未必要选择特殊的地点,只要肯想,就可以“思接千古”,所以说,这个“见”其实是在时间的维度上以现实为基点向从前和未来“放射”开去的。前、后也不是空间的方位。开头这两句诗,并没有刻画具体的形象,苏东坡的“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此相同,“浪淘尽”并不是站在赤壁看到的;辛稼轩的“风流总被遇大风出去”同样不是亲眼所见。这靠的都是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
如果说前两句并不能为作者的思古之幽情确定一个坐标的话,“念天地之悠悠”一句就确定了一个坐标,只是这一句也没有描写具体的景物或形象。仍然是“念”——心理活动。最后一句“独怆然而涕下”的收束之笔好像有点突然,是什么让男儿之泪纵横而下呢?
再回顾一下全诗就会了然。登黄金台,自然想到燕昭王,燕昭王是中兴之君,中兴的原因是他不惜千金招徕豪杰之士;如果说明君不遇让诗人恨不早生是人生的遗憾,那么生命有常,后世便是有明君也早成历史,更是绝望。如此,可以巧妙地避开现实这个尴尬的节点,自己的遭遇不言自明。恰在这时,独登高台,惆怅四顾,天地莽苍,视觉上的茫然和内心的惆怅交织在一起,英雄泪也就怆然而下了。
在武则天要做皇帝的时候,陈子昂是很谄媚地上表“强烈要求”和积极拥戴的,可是那个娘们儿没买他的帐,不知道和他的长相有关系否,或者性格上的缺陷让那个娘们儿觉得他不够成熟?在女人手下干活的男人,不容易。若是小门小户的寒门子弟在现实中感到憋屈,“英俊沉下僚”,管你是“郁郁涧底松”呢,睡不着——眯着;可是陈子昂也是富家子弟,身上本来就有一股子侠士气息,“轻财好施,笃朋友”,颇以“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感遇》三十四)为尚,就是不能在官场立足。我甚至瞎想,和李白相比,恐怕陈子昂更有当官儿的才能,可惜没有当官的手段;李白是既没有当官的才能又没有当官的手段吧。但是,他们都把当官儿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史载,陈子昂因为父亲老迈辞官,被县令构害入狱,竞死在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人就这么废了,诗留下来了。
参考文献:
《新唐书》 中华书局
《旧唐书》 中华书局
《历代好诗诠评》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华诗歌精萃》(上) 吉林大学出版社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此书出版社
《历代诗分类鉴赏辞典》 中国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