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评<也评《卖米》>
李唐风
刚读了<也评《卖米》:北大才女一等奖作文有负北大>这篇评论文章,批评家“大刀如风”评论的角度和反思,都值得肯定,但似乎他的结论下得有些草率。因为评论者并没有完全用自己所表达出的价值观,去真正地衡量《卖米》这部作品。
评论者的结论是:这篇作文虽好,但不应该获评“北大一等奖”。
其理由归纳有三:1、作者写出了祥林嫂式的小人物的日常卑微与悲辛,却只表达了自己作为另一个小人物所产生的同情,而缺乏了小人物对人生和命运的大反思;2、作者表现了种种社会的不公和小人物的无奈,却没有对造成这些不幸的社会和制度做出深刻的总结和批判;3、作者的精神有些“消极”,没有表现出鲁迅先生那样的抨击制度、改良社会、改善命运的革命情怀。
批评者这种总结,即用人文情怀、人生反思、社会批判和积极革新等因素,来衡量一个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很令人激赏,反映出他的文学修养和社会良心。
然而,《卖米》这篇作品,是在现代、在中国已经稀有的一篇近乎纯粹写实的小说。它不同于抒情作品,要抒发作者的情怀,抒情越充分越好;也不同于议论文章,要表达作者的见解和批判,表达越充分越好。纯粹写实的作品,只描述客观现实,不抒发作者的情怀,不表达作者的见解和批判,作者自我的隐逸越充分越好,作品内容的客观性越充分越好。当然,在当今这个浮夸的地球社会,在“礼崩乐坏”的中国,中华传统中的谦虚美德已经沦为多数人炫耀自我和保护自我的伪装,人们很难再写出纯粹的写实作品,即使此类作品问世,也难获得关注的机遇。但是真正好的纯粹写实作品,一旦有机会面世,必然引起关注。
那么,就用<也评《卖米》>作者“大刀如风”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提出的标准,我们如何衡量一部写实作品呢?
面对这个问题,忍不住再次激赏“大刀如风”在这篇评论文章中,以身作则所展现出来的人文情怀、人生反思、社会批判和积极革新的精神。
那么,他的这些优秀表现从何而来?灵感又源于何处?他的一切见解和结论又落在了何处?答案显而易见,都是《卖米》惹的祸!“大刀如风”作为小说《卖米》的一位读者,在批评中所展现出来的一切灵感、思想的升华和精神的进取,皆起于斯,承于斯,转于斯,合于斯!这难道不是读者对一部作品的最大赞美吗?
如果,一个写实作品中,作者没有抒发自己的情怀,没有发表自己的见解、批判和进步思想,却能激发出读者自己的情怀、见解、社会批判和锐意进取的积极性,难道不是一种引人入胜吗?
如果,在作品中没有表达作者的思想,却给读者的思想插上了自由的翅膀,扩展了翱翔的天空,这难道不是一种灵魂升华的催化剂吗?难道不是一种梦想、一种境界吗?
如果,一个只在小圈子里活跃、英年早逝、作品寥寥的学生作家,可以被批判家拿来和特大圈子里被体制和反体制双重宣传了80年的文学巨匠鲁迅做比较,其作品中的小人物被批评家拿来跟祥林嫂做比较,这难道不是一种文学典型、一种奇迹、一种成功、一种肯定吗?
前一段读唐诗,结识了两位善于纯粹写实的诗人:杜甫和李商隐。人们早已接受了诗圣杜甫对社会写实的“诗史”功力,但不一定认识到凄美朦胧诗人李商隐的写实功力。杜甫在三吏三别等诗篇中,纯描述事件,不表明自己的情怀,但读者都能体会出他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甚至潸然泪下。李商隐写实得更彻底、更纯粹,诗中只描述景物、琐事、传说和梦境,不表明自己的心迹,让千年来无数读者猜不透作者的真情实意,却依然浮想联翩,甚至读者会从各自的猜测、联想出发,而感时伤世,而喜怒哀乐,而潸然泪下。
从读者丰富各异的感受这一点来看,纯粹写实的好小说,同样具备唐诗所特有的神韵。
附:
也评《卖米》:北大才女一等奖作文有负北大
大风如刀
在大学的同学群里,看到有人推荐北大才女的文章《卖米》(北大一等奖作文:《卖米》,看哭了),据说获评校园首届原创作品大赛一等奖。而作者却因白血病辞世,未能出席颁奖仪式。该文确实击中了无数人的泪点,也让笔者不胜唏嘘。坦率说,确实非常感人,好评如潮。至于好在哪里,见仁见智,不胜枚举,用不着细数每一朵浪花,在此不赘。出于对逝者的尊重,笔者犹豫再三,原本不打算置评。但北大二字格外耀眼刺目,不吐不快,必须吐槽。
如果是某个网站、或者报刊杂志举办的征文大赛,这篇文章获评一等奖特等奖都很正常。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美文的标准各不相同,无法强求一律,但北大不同。甚至可以说,这篇文章在任何一所真正具有大学精神的校园里,都不该获评顶级殊荣。如果这篇文章能够代表北大学生的最高水平,足以证明整个国家自由的精神以及独立的思想已经濒危。换一个说法也许更为妥当:这篇文章仅代表这一届评委的水平!
祥林嫂的苦难令人同情,其悲剧人生并不比卖米的故事逊色,但祥林嫂对个人际遇的感知和认识,除了令人同情和无奈,还有什么?如果一个北大的才女对自己家族命运的思考仅仅停留在祥林嫂的水平,不仅背离了北大先哲的初衷,甚至都对不起鲁迅先生的期望。文章凄美,才女无辜,足以令人动容,但北大评委的这点儿见识,却令人捉急。
联系原文,追溯作者的身世,该女生应该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考入北京大学。这是个什么时代?四个现代化即将实现,第一轮翻两番奔小康的目标近在咫尺,为什么自己的家庭还是那样贫穷?从文章来看,父母和姐弟二人都没有好吃懒做的恶习,也从未指望过天上掉下馅饼,反而无比勤奋,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仅仅为了能够每斤大米多卖两分钱、全部货值也不过增加三元钱,母女的辛酸和煎熬跃然纸上,字里行间充满悲情。
恕笔者直言,中学生可以这样写,北大的才女也可以这种方式表达,但北大的评委却不能这样评!如同不久前北大的校长在纪念建校120周年的庆典上,读错了鸿鹄之志一样,这个错误是不可原谅的,远甚于云南的省长不识滇字!因为你是北大,北大,北大!重要的话说三遍。记得当时鸿鹄之志雀起于鸿浩之际,大学的同学群里正在谈论两弹元勋和曾经的九院院长邓稼先,笔者坚持认为北大的校长可以去当九院院长,甚至可以在中科院当院长,就是不该当北大校长!
再看北大才女卖米的经历,无论语言文字还是谋篇布局,堪称完美。但是,一等奖的荣誉仅靠真情实感,却与北大校园的顶级桂冠不符。而恰恰是文章所表现的真情实感,暴露出自由思想的贫乏,以及独立精神的欠缺。生活如此艰难,命运如此不公,身为北大才女完全具备上下求索的能力,足以挖掘出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如果说作者仅仅是逆来顺受,如祥林嫂一般无奈地接受现实,倒也罢了。毕竟每个人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也各不相同。但是不然,作者并非没有愤怒,也并不是没有表达不满和批判。可惜,她的矛头指错了方向。
在卖米的文章中,屡次受到谴责的人竟然是米贩子。那些游走于城乡的米贩子们,真的很贪婪、很黑心、很没有良知和人性吗?不妨结合原文,稍作分析:从乡场圩镇收购大米每斤1.05元,要承担几十里山路的汽车贩运、损耗、仓储以及大量的资金占用,还要面对市场波动造成的风险,万一滞销还可能血本无归,到城里变成每斤1.5元,这个差价很暴利么?如果北大才女罹患白血病属实的话,她完全应该清楚国外生产的抗癌药卖给国内的患者,其中的差价有多大。她甚至更应该清楚,自己的十年寒窗原本不需要如此辛苦,只要拥有北京户口,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入读北大!
仅从文章内容来看,岁月静好,社会和谐,苦难的根源全怪自己。因为母亲误判市场,导致一场徒劳,难道米贩子们,就没有同样的风险吗?可怜的一对母女为了卖个好价钱,在烈日下暴晒,难道米贩子们就能够在林荫道上逍遥快乐坐享清凉吗?为什么农产品的价格如此低贱,而到了城里人的餐桌上却如此昂贵?为什么就连货运司机都并不赚钱,而且还随时面临着超载超限的处罚?事实上,所谓黑心的米贩子也不过是走乡串户的马帮,又像是长江三峡的纤夫。突然想到一幅触目惊心的摄影作品,一个赤裸上身、乳房干瘪、青筋爆裂的女纤夫,几乎匍匐在江边的岩石上艰难爬行,她的目光穿过了千里江山,看透了清明上河,她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入北大!
这位不幸早夭的才女,如果通过入读北大改变了命运,让父母不再如此惨淡艰辛,是否意味着那些没有考上大学的孩子们,世世代代就应该重复同样的命运呢?当然,北大才女的文章没有必要思考这些,笔者也无意提出过分的要求。但是北大的评委们,理所当然应具备这样的情怀。至少这篇作文,不应该获评一等奖。笔者甚至有理由怀疑,北大校园藏龙卧虎,莘莘学子不乏真知灼见,作文大赛中肯定有更能代表一流大学水平的佳作,拥有更多的亮点以及夺冠的理由,可惜被和谐了,被打入了另册,甚至初选就被淘汰了……
最后重申:文章是好文章,获奖也该获奖。但是,真不该是北大的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