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现在是最好的时代,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每个个体只要正确地努力,都可以在这个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学校灌输给我们的知识已经不太适应现在社会的实际需要,大部分完成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途径是读书。作为一个爱学习求上进的人,你身边一定有很多读书会,关于了不少关于读书的公众号。
知识平台如得到、樊登读书会等的崛起更方便了我们读书。比如「得到」的每天听本书栏目,一本 300 页的书用 30 分钟听完,用户可以在任何场合下快速掌握书中精华内容,如在上下班的地铁上、或是做家务时、抑或是刷牙洗脸沐浴更衣时。
2. 为什么要读难书?
在这种轻松快捷的阅读环境中,你体验着阅读的快乐,以为自己在慢慢地成长,甚至慢慢爱上这种方式,然后给自己贴上“爱读书”的标签,其实这一点意义都没有。
在一个几乎没人读书的时代,“拿起书来读”这个简单的行为就算是革命性的了。但在精英阶层都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且都在读书时,且且读书或听书是没有多少用的。
棉花糖实验
1968 年,美国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在位于斯坦福大学的一所幼儿园内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试验”。先后有六百多名孩子参与了实验,年龄不一,实验人员让每个孩子呆在只有一桌一椅的小房间内,桌上盘子里盛着小孩子最喜欢的东西——棉花糖、软糖及其饼干。孩子们被告知,他们可以有两个选择:立即吃掉食物或忍耐十五分钟,得到另外双份的食物。幼小的孩子们,其中一部分立即大快朵颐;一部分忍耐了一段时间后也把食物吃掉了;只有大约20%的孩子忍受了十五分钟得到了第二份美食的奖励。
研究者对参与实验的孩子们进行跟踪调查,发现那20%的孩子无论是青春期的学业还是成年的工作和生活都比其他的孩子更加优秀成功。
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虽然我们通过听书、看畅销书,获得了对知识的即时渴求,抚慰了对知识的焦虑,但从长远来看,却未必有多少用处。
苹果前副总裁Heidi Roizen说:如果你做的事毫不费力,就是在浪费时间!
收益值-半衰期理论
采铜在《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里说:
在分析一件事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评估:
- 第一,看这件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身体、物质方面,称为“收益值”;
- 第二,看这个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为“收益半衰期”。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读快书、听书、读畅销书是做低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情。而读有难度的书(肯定是有一定价值的),虽然是低收益值的,但是是做长半衰期的事情。
一本有一定难度的书,作者的思想和观点,故事和语言,思维方式和行文风格,一般来说是你原来所不熟悉的。可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你每读一段都会遇到困难,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不知道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但只要你认真阅读,一点点地啃,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去考证相关的知识,想方设法地去理解作品,随时克服可能遇到的困难,不断与作者对话,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智识水平。
就像一个平常不跑步的人,有天要赶上前面的公交车,加速跑了一段距离后,肯定一会儿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赶个公交车根本就不是个事儿,甚至还有可能参加马拉松。持续参加马拉松需要持续的训练,因为肌肉需要不断的刺激,但是读了一本本难书以后,智力和认知水平是内化到个人大脑里的,不会那么容易退化,并且我们日常决策会时时收益于个人智识水平的提高。
3. 如何读一本难书
选书
在读一本难书之前,当然是选书了。对从没有读过难书的朋友,如何选择一本“难书”很关键,刚开始当然不能选择很难的书,不然选了书以后严重打击我们的自信,就没有以后了。所以刚开始书的难度只选超出了我们舒适区的。
好书并不难找,每个时代、每个领域的大师,是极其有限的。真正的好书,是经过时间的筛选留下来的,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塔勒布在《反脆弱》提出了“林迪效应”: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天。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寿命。
真正的好书是具有反脆弱性的。已经流传了十年的书会再流传十年,已经流传了千年的书会再流传千年。只火一两年就消失的书,不管是多么的惊世骇俗,都没有必要花时间去阅读它。
仔细阅读前言、背景知识
有时候一本书明明只有 200 页,前面的序言、前言、导言、导读、导论却有 80 页。但是,这些前言和背景知识是吸收书籍精华不可或缺的内容。所以,你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完成这一步:从书的前言中筛选出这本书会触及的关键词、核心情节、核心概念,把段落标注好,然后开始阅读正文。这样,无论你在什么时候读到了这些核心概念,都知道应该回到前言来寻找什么信息。
在阅读时不断查找相关资料
难书里面的知识、概念或术语等我们以前可能从来没有接触过,要想通过阅读来获这些的知识,必须及时查阅相关信息,不然越读到后面越不知所云。
举个例子,读战争史书籍时,了解不同战争的地理位置是很重要的,这能提升你对战争的感觉。而使用好网络百科全书,你能迅速捕捉并了解地形。
总之,不要花时间记住城市的名称、主要人物的名字,你要抓住的是书籍中的“元教训”:各种结论。
多读几遍
读难书,两点不可或缺——专注和时间。既然是难书,就难以一目十行,反而一页可能要读十分钟。同时,因为难书往往逻辑缜密、信息量大,若不专注,则往往读完也是不知所云。所以若要读懂难书,最好是在头脑最清醒的时段,关上门和手机,专注地读它一段。若非如此,要不就是这本书不够难,要不就是读完如坠五里云雾。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第一遍看不懂,第二遍或许就茅塞顿开。追求“读完”,是误区。“读完”不重要,“读懂”和“读通”才重要。若真是难书,就一定要读第二遍,才能说“读懂”。因为容易懂的是“表层知识”,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却不能指导工作和生活。唯有“深层知识”,是作者对你的私语,是藏于行间的宝藏,要奋力深挖才能得到,才能成为你的知识,才可以任意迁移。
4. 行动
既然选择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要读难书?”,当然我自己不能不读难书了,我计划以后每年至少读2~5本难书。现在开始的第一本是《涛动周期论》,这本书是讲经济及经济周期的书,计划在过年前读完。
推荐看到这篇文章的有缘人精读,如果你对我的话有犹疑,可以到网上搜“人生就是一场康波”的文章,先看这篇文章在觉得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