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的观点是,所有的病都是营养缺乏造成的,不同的病只是营养缺乏的不同。营养不存在过剩,只有不均衡,只有缺乏。
营养必须均衡
人体必须的营养素有六大类:蛋白质,脂肪,糖,水,维生素,矿物质。如果这六类营养素在平衡的情况下全都多,人身体就比较好,个子比较大,体力比较好,营养丰富,不会生病。如果这六类营养素全都少,很均衡的少,也不会生病,但个子比较小。您是想长个大个子,还是想长成小不点呢?
营养只要均衡,只要正常代谢,不怕多,这是能够正常吃饭的情况下。就怕六大营养素里,某一种或几种营养素少,不均衡。比如,我们身体有一种重要的矿物质元素,叫做硒,硒元素是强效免疫调节剂。缺硒缺到一定程度的人,会导致肝病高发、癌症高发、心脏病高发等症状。
喂养缺硒饲料的鸡,在添加了蛋白之后,反而死得更快了,这说明?说明均衡的重要性。我们讲的是均衡,不是多少,什么都不能缺,什么都不能太多,这叫均衡。
专业的营养师,我们讲的是一个均衡,而不是多少。什么都不能缺,什么都不能太多,这叫均衡。在营养学看来,所有的病,都是营养不均衡,缺乏了某些营养导致的,要想把病彻底治好,就需要保持营养均衡,补充缺少的营养。
营养学与现代医学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感冒了,医生认为是身体了多了一些病毒,要用抗生素把病毒杀死,是不是把多出来的东西去除?心脏病是血管里多了一些垃圾、斑块,要用手术去除,或者搭桥,绕着走,除掉垃圾的影响。癌症是体内多了瘤子,要放化疗把癌细胞去除,现代医学总是在做减法,手术、化疗,去除病灶。
但营养学认为,体内多了些东西,没错,但是你为什么会多这些东西呢?是因为免疫力不行,是因为体内少了免疫细胞所以感冒;是因为身体分解垃圾的能力低下,是营养不足,心脏病是因为缺乏了某种营养;癌症是缺乏了抑制肿瘤的元素缺乏,得病是因为缺乏某些营养导致的,所以营养学总是在做加法,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
脾胃是气血的源头
中医讲究扶正祛邪。生病是因为身体进入了邪气,是身体的正气不足了,扶正是第一位的。正气是所有营养的总和,补充营养与补益气血是一回事。
不管调理任何疾病,都要先调理消化系统,肠胃功能不好,对营养的消化、吸收、利用都不好,营养肯定缺乏。气血亏虚的人,吃了很多补品,但效果不明显,甚至越补越虚。我们把气血比作家里的钱,一个人气血亏虚、营养不足,就相当于家里很穷,这时候提高赚钱的能力很重要,因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气血从食物中来,一个吃不饱饭的人,一定气血好不到哪里。中医认为,脾胃功能强大的人,是不需要额外补充气血的,因为从每天正常的饮食中获得的气血就够了;但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即便吃名贵的补品,吸收也有限,吃补药也很难见效,或者是药一停,又重新回到气血亏虚的状态,就像一个穷人,给他一笔钱,他坐吃山空,等钱花完了,照样还是穷。
更麻烦的是,所有的补药,对脾胃的运化能力要求非常高,就是说,吃了10份补品,只吸收了1份,另外9份就变成垃圾毒素,身体就要把它排出去,会加重肝、肾的负担。
更严重的是,补药如果消化不了,会损伤脾胃,中医称之为滋腻,就像吃多了肥肉一样,中医说这是胃气受到损伤的结果,这样就会越补越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会出现滋腻,越是进补,滋腻越重,所以中医在补益气血之前一定要先调脾胃。脾胃调好,气血亏虚不严重,就不用吃补药,正常吃饭就可以把气血不起来;如果亏虚严重,脾胃好了以后,可以吃补药,用不了多久,气血就能补上来,身体就彻底好了。脾胃强大是补气血的基础。
对身体来说,五脏都很重要;对养生、治病来说,脾胃很特殊,因为脾胃是气血的来源。
其实脾胃的重要性和作用,用两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第一句是人凭什么活着,第二句是药是怎么治病的。
第一句是人凭什么活着?凭脾胃运化食物,转为气血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人是靠吃饭活着的。中医讲,脾胃运化五谷精微成为气血,我们活着,每一个细胞、组织、器官都需要氧气和营养。氧气从肺里来,营养从肠胃里来,但是食物里面不光有人体需要的营养,还有很多的粗纤维、粗蛋白都是人体不需要、不吸收的,那就需要肠子把有用的东西挑出来,吸收到血里面,没用的变成大便排泄出去。如果肠胃功能有问题,吸收不好,那对食物中的营养利用率就会很低。比如大家都吃一个苹果,苹果含有10毫克维生素C,脾胃好,能全部吸收,脾胃不好,只能吸收3毫克。
中医所说的气血其实就是人体的能量,也就是所有营养的组合。那么中医所说的气血不足,其实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缺乏营养。脾胃运化食物,脾胃对气血的有很大影响,您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脾胃,才能更好的补充营养。也能让患者吃药的时候,吸收率、利用率更高。
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人,吃饭的时候挺能吃,就是看上去面黄肌瘦,还有人虚胖,浑身的肥肉,很虚,体力不行,爬楼会喘,这两种情况都是气血不足。因为脾胃不好,吸收不了,白吃了。
有些人常年大便溏稀,吸收太差了,从营养上来说,几乎所有的营养物质都需要溶于水之后才能吸收,那么水分吸收不好的情况下,肯定会缺乏多种营养。那么缺乏营养,当然也就会缺乏能量,等于就是中医说的气血亏虚了。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问诊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问诊的时候有两件事是必须要问的:吃饭怎么样?大便怎么样?这都是脾胃情况的表现。小朋友吃饭很香,“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是胃气强大的表现,而且大便都是香蕉便,一股酸酸的味道,没有蛋白质,也没有脂肪,能变成气血的东西都被利用了,说明脾也很好,能生产很多气血,所以小孩子的精神头都很好,越长越大,越长越壮。老人年脾胃差,脸色就不好,“面黄者生,面青者死”,正常人的脸色,不管肤色白也好,黑也好,一定是透着红的,发黄发青都是脾胃不好的表现,这叫五谷之精微不能上浮于面,就是气血不能送达脸上。发黄的人比发青的人要轻一些,发黄的还是小毛病,能治,但脸色发青的人,至少是十几年以上的胃病、肠炎,或者是肝病到了肝坏死的程度,或者糖尿病已经非常严重,并发症全出来了,甚至是肿瘤。脸色发青的,全都是这些恶性病的患者,基本都是治不好的。
药凭什么能治病?凭脾胃对药性的吸收、利用
脾胃重要性的第二句话是药凭什么能治病。不管生了什么病,吃什么药,都需要通过嘴吃进去,通过脾胃来吸收、发挥作用,如果脾胃功能不行,吸收、利用率很低,那吃药就没有什么用了。一个脾胃不好的人,无论吃什么药都存在一个问题,吸收率太低,吃多了,肝肾会受不了药物的副作用,吃少了不管用,所以这病总是治不好。凡是病,要想彻底治好,必须要先有一个好的脾胃,这是健康、长寿、治病的基础。
肾里的气归根到底也是脾胃从食物中运化出来的,再好也是要从嘴里吃进去,需要脾胃来消化吸收,膏方补肾效果比胶囊、片剂或者是粉、散这些东西效果好,就是因为吸收更好。
脾胃不行的人,吃什么都会浪费一部分。像心脑血管病,血液里面垃圾太多,血管硬化,主要责任在肝,肝主疏泄,肝气不足,血管疏通不了就容易积累垃圾,但是肝的气也是从脾胃来的。
关于免疫力的问题,中医讲肺主肃杀,杀死病菌病毒是肺的作用,但是肺要起到这个作用,也要消耗能量,这个能量是脾胃从食物中运化出来的。
其实不光是要治病,所有的人包括健康人,包括年轻人甚至小孩儿,把脾胃调好一点,都是好处很大的,不管有没有病,都必须重视脾胃的健康。像一些小孩整天出小毛病,亚健康的状态,其实就是气血亏虚的表现,脾胃好了,这些问题也就解决了。
中医所说的气血,其实就是人体的能量,也就是所有营养的组合。可以理解为,中医的气血不足,其实就是缺乏营养。脾胃运化食物,脾胃对气血的有很大影响,您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脾胃,才能更好的补充营养。也能让患者吃药的时候,吸收率、利用率更高。
气血不足主要是因为脾胃不好,虽然吃了很多东西,如果营养吸收不进来,不能变成气血,说明身体缺乏多种营养导致气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