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感——为什么 “霸王”项羽注定做不了皇帝?
秦末汉初,是一个群雄相争、豪杰并起的年代。
然而大浪淘沙、吹沙速金,大多数人不过是历史的匆匆过客,能被人记住和经常提及的,性格最鲜活的人物之一,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在我们一贯的印象中,项羽是一个勇武过人、有情有义的英雄。从史书上来看,项羽确实很勇猛,常常是以一敌百、战则必胜,没有一个将领不害怕他的。项羽的权父项梁在会稽郡造反,项羽一人杀了郡守和侍从护卫百余人,没有人敢动手反抗。援救巨鹿,他破釜沉舟,拼死决战,大破秦军,杀了秦军大将苏角、俘虏王离、逼死涉间,诸侯将领见了他“无不膝行向前,莫敢仰视"。刘邦率五路诸侯,五十六万大军伐楚,项羽带三万精兵大败汉军,杀死十多万汉军士卒,汉军数万人落入唯水,唯水为之不流。项羽作战,往往披坚执锐,绝不退缩,将士都为之振奋、奋勇冲杀。楚、汉相持,项羽提出要与刘邦单挑,一 决雌雄,刘邦拒绝。项羽让壮士挑战,汉王排除擅长射箭的楼烦射死了壮士。项羽大怒,亲自披甲持戟出来挑战,楼烦被吓得且不敢视、手不敢发,跑 回军营再也不敢出来。项王威武,可见一斑。
然而,项羽勇则勇矣,却是优柔寡断、性格多疑,往往错失良机.鸿门宴上,项羽对谋士范增提出的击杀刘邦的计策置之不理,白白浪费了吞并天下的大好机会,养虎成患,气得范增怒道:“竖子不足与谋”。刘邦平定了三秦,项羽想讨伐刘邦,这时刘邦谋士张良给项羽写信,称汉王马上就停止进军,不敢东进,项羽因此放弃攻打刘邦,而向北讨伐齐国,又一次错失机会。刘邦在荣阳被项羽围攻,采用陈平得计策离问项王和范增,项羽果然上当,怀疑范增私通汉军,渐渐剥夺范增权力,失去了最重要得谋士,也奠定了最终被刘邦打败的基础。
项羽很重情义,可项羽所重的情义大多是“小情小义”,其本性却是独断专横、残暴无情的。项羽故乡和身边人物充满感情,占领成阳后,有人劝他在此建都,以定霸业,可是他却怀念楚地,一心要回家乡、宁愿做“西楚霸王”。他说“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对于跟随自己的楚军将士,封王封侯、处处爱护,受到将士的衷心拥护,直到最后战败也不愿高去。垓下被围时,他与爱妾處姬一起慷慨悲歌、泪下数行,左右侍从都俯首哭泣,为他难过悲痛。甚至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战马“骓”,临死都不忍心杀死,而是送给了乌江亭长。单单从这些细节看,这样一个项羽,让人感觉确实是一个颇有人情味,重感情、有信义的人。
但实际上,对于百姓和俘虏,他却毫无感情、任意杀戮。秦将韩邯率军投降后,秦军俘虏因不堪忍受凌辱,多有怨言,项羽一不做二不休,连夜处死掩埋二十万秦军士卒,堪比当年“杀神”白起。齐王田荣反叛,项羽率军征讨,击败田荣后, 又烧毁齐国房屋,夷平齐国城郭、坑杀齐军降卒、掳掠老弱妇女,到处烧杀抢掠,齐人怨声载道。项羽率军平定彭越、攻下外黄、要坑杀外黄所有十五岁以上男子,幸亏外黄令门客十三岁的儿子大胆劝谏,才赦免这些人。
而且项羽骄横自大,几乎听不进意见,也容不下批评,稍有不快,就把对方杀掉,而且还喜欢烹杀烧杀,残忍至极。卿子冠军宋义与自己作战理念不同,就编造理由将其杀死,甚至连宋义到齐国就任的儿子宋襄也要赶上杀掉。有人劝他在咸阳定都,他不听,劝他的人一气之下说楚国人是沐猴而冠,他就烹杀了这个劝谏的人。对那些被俘虏、又不愿意投降的将领,项羽也往往是毫不留情地杀掉。
这样一个残忍的项羽,如果真做了皇帝,估计也是和秦始皇一样的暴君,绝不会比汉高祖刘邦好。。
所以,从史书上来看,项羽最多只能算作一员猛将,几乎没有任何政治才能,缺少全局观念,也不会招揽使用人才,做不了也不适合做皇帝,失败是必然的。正如司马迁评价他,“自我夸耀功勋,逞一已私智,靠武力经营天下,临死还不觉悟,借口”是上天亡我,不是我用兵打仗的过错“、实在是太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