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易》。
《周易》又称《易经》,是一部占筮书。涉及的内容有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祭祀、战争、生产、婚丧、嫁娶、商旅等,广泛地记录了西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思想与《周易》的关系,可以从解说《周易》的《系辞》中了解到一些。比如:
“乾卦”中说“亢龙有悔”,是占天上的星象,讲的是龙星上升到极高的地方,是不吉利的征兆。孔子由此联想到了尊贵的君王,并加以发挥说:“尊贵而没有地位,高高在上而失去民众,使贤人处在低下的位置,无人辅佐,所以动辄就危险。”(译文,原文略)体现的是儒家爱民思想。
“否卦”中说:“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是说国家的命运很危险。孔子对此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说:“意识到危险,就使地位安全稳固,意识到消亡,就应使生存得到保障;动乱,意味着安定的出现。因此,君子在平安时不要忘记危险,繁荣时不要忘记衰亡,安定时不要忘记动乱。这样,自身地位安稳,国家也有了保障。”这是儒家“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同人卦”中说:“同人先号兆而后笑。”说的是打仗时先被围困,后又获胜的情景。孔子由此联想到了为人处世方面的问题,他说:“君子为人处世的准则,要么入世,要么出世,要么沉默要么发言。二人同心,就像利刃可以斩断金属;同心之言,就像兰花一样芳香。”表露的是儒家“同心同德”的理念。
“谦卦”中说:“劳谦,君子有终。”是说君子要谦虚谨慎,勤劳刻苦。孔子加以发挥说:“勤劳刻苦而不自夸,有功绩而不自满,这是敦厚到极点的表现,是致力于恭敬而保全自身的地位。”体现了儒家“恭”的观念。
“大过卦”中说:“藉用毛茅。”讲的是恭谨从事。孔子有感而发:“按照这样慎重的态度行事,就不会有什么过失。”显露出儒家“礼”的观念。
“咸卦”中说:“憧憧往来,朋从尔惠。”讲的是商人往来市场经商的情况。孔子感悟出人生的哲理,他说:“往就是退缩,来就是伸展,退缩和伸展交相感应,就产生了利益。软甲虫收缩身体,是为了求得伸展;龙和蛇的冬眠,是为了保存自身。精研义理达到精妙境界,是为了实际应用……穷究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变化,就是最伟大的德行。”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
“解卦”中说:“负且乘,致寇至。”说的是商人满载而归,途中遇到强盗的事。孔子发挥说:“身为小人,却乘坐君子车马,盗贼就想去抢劫;地位在上的人怠慢,地位在下的人就暴动,盗贼就想来劫夺;懒于收藏财物是教人偷盗;妖艳的容颜是教人淫乱。”言外之意就是“尊君爱民,节俭自律”的思想。
“中孚卦”中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像一首诗:“鹤在树荫中叫,其子和之,我有好酒与你同享。”孔子把这美好的诗意引申到君子的言行方面上来,他说:“言论出于自己,影响民众;行为产生近前,远处也有反应。言论和行动就像君子的枢机,枢机一发动,就决定着君子的荣辱。言论和行动是君子用来影响天地万物的手段,难道能不慎重吗?”这是儒家所提倡的“谨言慎行”的发端。
道家文化与《周易》的关系,可以说是血脉相连。只要一提起道家,就会想到八卦,一想到八卦,自然就联系到了《周易》。
道家在人生态度上主张返朴归真、顺其自然,并注重养生;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在罗辑思维上有“相反相成”和“大象无形”两个层次。道家完全接受了《周易》的“阴阳”理论,认为宇宙万物“负阴而抱阳”,都有阴阳两个方面。
道家文化的创始人是老子,他的代表作《道德经》就是以阴阳两𠆤相互对立的概念为主线,阐发他的思想观点,内容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涉及众多层面。
《周易》中与道家文化有关的内容也很多,比如:“乾卦”内容与天有关;“坤卦”内容与地以及地上生活的人有关;“泰卦”讲对立面互相转化;“否卦”讲对立面互相转化的道理,与“泰卦”相反;“革卦”讲战争,用战争来说明变的思想;“艮卦”内容与养生有关;“既济”卦讲事情成功的道理,以及济与不济的转化;“未既卦”讲不济中有济的道,与“既济卦”相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