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原点妈妈
公众号 | 原点妈妈(yuandianmama)
- 1 -
把自己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做比较,是家长常做的事。
在一期《少年说》中,有个女孩问妈妈:你能不能别总是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看不到?
妈妈的回答是:我不断地打击你,是因为你的性格容易飘。
这个说辞让孩子无言以对,一时语塞。
这位妈妈说的别人家的孩子,正是这位孩子的闺蜜。
闺蜜是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甚至还是全联盟第一。
在这位妈妈眼里小闺蜜是完美的,甚至纳闷:为什么这么优秀的孩子会和自己的孩子交朋友。
再看这位小闺蜜,已经那么优秀了,仍然被自己的妈妈比较,比较的对象竟然是一开始吐槽妈妈的那个女孩。
看,不管孩子多么优秀,家长也只能看到自己孩子的缺点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而对自己孩子的优点却选择性看不见。
在这期节目之后,网上出现了很多反对家长对孩子进行比较的声音。
但是,完全不去比较真的是正确的吗?
- 2 -
最近我在读台湾作家刘墉的一本书《创造自己》,看过以后,对“比较”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刘墉是台湾的著名作家,儿子毕业于哈佛大学,女儿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可以说两个孩子都是高材生。
刘墉把很多教育理念都写成了书,而这本《创造自己》,则是刘墉给儿子书信合集的三部曲之一。
在刘墉给儿子刘轩的一封信中,他就提到了关于“比较”的问题。
刘墉说:比,才有进步!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像周瑜也是屡次受挫于诸葛亮后感慨:既生瑜,何生亮。
但是,不比较,又怎么进步?
不要认为不去跟别人比,就能减少面对敌人的机会,也就能比较快乐;因为你不去比,别人却要来跟你比,这个世界也总是把大家放在一起比。—刘墉
如果你是运动员,那能不去和别人比吗?大家争的就是那个名次。你不想参与比较,就无法知道自己在这个领域的水平。
足球巨星c罗和梅西经常被拿来比较,生在同一时代的两大球王,每年都会去争夺足球奖项中影响力最高的金球奖。为了能够成为世界第一,二人互相暗自较劲,拼命训练,此消彼长,共同缔造足坛神话。
- 3 -
比较是我们作为家长无法避免的,哪怕我们嘴上不说,心里也要暗暗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一番。但是单纯的比较是不正确的,否则我们会越比较越焦虑。
所以,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去比。这里给大家几点建议参考。
(1)不要把“比较”妖魔化
面对“比较”,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
比,不是狭隘地排斥别人,而是积极地参与;是认知别人,肯定自己;是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刘墉
比,确实不是很愉快的经验。那不愉快,是因为打破了自己编织的“满足的梦”,也可以说是使自己面对了现实。有什么事情比你面对敌人,当面交手,来得更真实呢?—刘墉
我们如果每天只满足于自己的现状,闭目塞听,不愿了解别人的成绩,不愿看到和他人的差距,那又如何进步呢?
虽然这个过程让人很不舒服,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成长的过程就是不让人舒服!
当我们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其实“比较”充满着我们的生活:
运动会上我们需要比出名次;
高考时按照分数高低来进行录取;
工作时还有绩效的考核……
“比较”在这个社会上天然存在,我们无法避免。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会接受它,学会和它友好地相处。
(2)要综合比较孩子的各项能力
作为家长,我们不能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去和别人的长处去比。
如果总是这样比,孩子将永远处于失败者的位置。当孩子接收到的永远是“自己不行”的信号时,那自尊心必然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可能会自暴自弃:
“反正我在这方面也不行,怎么努力都追赶不上他,那我还不如不努力了。”
但孩子真的是一无是处吗?并不是的,我们要有发现孩子优点的眼睛,并对孩子进行一个综合全面的评估。
他可能在记忆力上不是特别突出,但逻辑思维强;
他可能没有什么运动细胞,但是乐感非常好……
就像优秀的球员,一个好的前锋可能不太擅长守门,所以各个球员才有各自需要负责的位置。
现在在各个足球俱乐部里,会给每个球员绘制一幅雷达图。综合评估一个球员的各项能力。
其实我们家长也可以给孩子绘制一份雷达图,对孩子的各方面能力进行一个多维度分析,比如动手能力、阅读能力、专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交往能力、运动能力、音乐能力等等,按照这些能力划分维度,科学客观地评价孩子。
通过这样的多角度分析判断,我们可以找到孩子的长板和短板,然后再去和别的孩子进行综合比较:
面对短板:孩子在这一领域和“高手孩子”之间的差距有多少?“高手孩子”有什么样好的方法?如果想获得一定成绩,需要制定怎样的计划?
面对长板:为什么我的孩子在这方面比较优异?采用的方法是否可以运用到短板上?是否需要再深度培养这个长板?
这样进行多维度分析比较,才是比较的正确打开方式。这样比较,我们才不会在盲目比较中失去对孩子中肯客观的判断。
(3)发现孩子独一无二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特长,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在特定的领域有所建树。
正如蒋勋讲解红楼梦时说道:
对于每一个生命来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特色,找到自己一个别人无法取代的长处。现在这个时代要求的不是全才,而是专才。
过去有个木桶理论,说制约一个木桶装水量的是木桶里最短的那条木板,所以也叫短板效应。
很多家长就是担心孩子有短板,不能全面发展,所以拼命让孩子锻炼这个短板,生怕有一项技不如人。
可是,现在这种思想已经不足以解释现在的人才了,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短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长度,因为只需把木桶倾斜即可。
这是新木桶理论,这个理论更重视最长木板的长度和木桶的倾斜角度。
比如歌手李健,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电子工程学院,同学们可以轻轻松松考到97.98分,可他总是需要非常努力才能勉强及格。但是他只要参加唱歌比赛就得第一,于是和另外二人成立了水木年华组合,后来单飞成为音乐诗人。
如果他当初为了赶超同学而一味地专注于学业课程,从而放弃唱歌这个特长,那今天只能是多一个普通的清华毕业生,而乐坛则少了一个优秀的音乐人。
如果孩子能有这样一项特长优势加持,那我们还惧怕比较吗?
(4)跨界发展新技能
那么,我们要一味地发展长板吗?答案是不。
因为当长板发展到一定长度后,再想增加其长度的话,已经非常难了,或者可以说是效率会非常低。
这时,我们要发展的是离长板最近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这样才能再度增加木桶的盛水量。
这就是跨界能力。这个“界”不可以随意选择,后发展的木板一定要对长板有所帮助,几项能力相辅相成,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果。
比如,想成为优秀的篮球运动员,那么不仅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投篮命中率,还要提高自己的短跑能力。
想要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主持人,那么在训练自己嗓音的同时,还要有点文采和幽默感,最好还能有一定的外语能力。
也就是说,当孩子已经有一项特长后,再选择另一项技能进行学习时,不可盲目攀比,看别人家孩子学了跆拳道,那我们也学,看别人报了英语班,那我们也报名。
而是要有所甄别选择,在孩子已有特长的基础上,选择一个可以辅助这个特长的项目。这样,孩子才能更有可能脱颖而出。
- 4 -
家长如果过分放养孩子,让孩子在幼年时只会玩乐,那么等孩子长大了,家长可能会遭到孩子的埋怨:当初为什么不逼我一下。
可是,作为家长也不能要求孩子掌握所有技能,样样争第一,甚至把孩子当成炫耀的工具,这样只能是把自己的焦虑带给孩子。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科学全面客观地看待孩子各方面能力,将孩子们的长、短板进行多维度的比较。“比较”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让孩子进步成长,变得更好。这才是“比较”的真谛。
文 | 原点妈妈
公众号 | 原点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