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的地方是一座古香古色的小城,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芙蓉楼便是其中之一。受此影响,我对历史古迹有着不寻常的偏好。后来,我数次路过武汉,却始终没有一睹黄鹤楼的真容。而那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句以及一幅古楼临风、黄鹤盘旋西去的画面却一日深似一日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然而,我终究成行——没有事先计划,只是临时起意,却刚好天时、地利俱备——世间事之因缘大抵如此。
从南门进入,迎面是鹅池。池中有假山,玲珑剔透。池水碧绿、清澈见底。一棵棵垂柳环绕池塘,随风轻拂,千姿百媚。
池塘一侧有一座拱形的石桥横跨水面。走上石桥,在我身旁是一幅巨大的红色浮雕——九九归鹤图——沿着山势向前曲折延展。
过桥后,来到傍山的石阶,栏杆的每一根立柱上都雕了一只形态各异的小狮子:有脚踏宝珠的、有俯卧地上的、有昂首挺立的……着实可爱,让人联想到卢沟桥上的狮子。我心里记挂着黄鹤楼,只能忍着停下来细细观摩的冲动。
拾阶而上,眼前出现一块空阔的平地。四周有一些高大的树木。稀疏的枝叶掩映着一条朱漆黑瓦的长廊。长廊前摆放了一些盆景和假山,衬得此处清幽而雅致。长廊的一面砌了白墙,镶嵌了一块块黑色的石碑。我走进长廊浏览了一下,碑上刻的都是当代国内书画名家的手笔——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内容为历代吟咏黄鹤楼的诗句。传说历朝文人墨客登临黄鹤楼都会在楼内的墙壁上题咏诗句。不知道这诗碑廊里的是否来源于此?
稍停片刻之后,我顺着长阶来到一片狭长的草地。草地两旁摆放了嶙峋的巨石、栽种了一些落叶乔木。树叶黄绿相间,很有些秋意。沿着青石板路前行,不多远,一座凉亭出现在眼前。
此亭碧瓦朱檐,形似清朝皇帝的朝冠。正中牌匾上大书镏金三字“搁笔亭”——是臧克家先生的手笔。柱上有一副对联“楼未起时原有鹤,笔从搁处更无诗”——落款竟是曹禺。搁笔亭里摆了一张长方形的石桌,桌上有石砚和鹿形的笔架。桌旁放了几个雕刻了花鸟的石凳。石桌石凳的年代不详,而搁笔亭的来历却饶有趣味。相传李白登上黄鹤楼时诗兴大发,正想题诗,忽然看到崔颢留在墙上的诗句,遂搁笔,长叹一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清朝戏剧家孔尚任根据这个传说,把黄鹤楼附近的一处无名小亭命名为“搁笔亭”。
搁笔亭对面是一整面墙的浮雕——雕刻了崔颢一手托砚,一手挥毫,写下传世名诗《黄鹤楼》的情景——与搁笔亭相互呼应。
再往前走,来到一小段台阶前。远远的,一座气势恢弘的高楼赫然耸立在绿荫之中。整座楼飞阁流丹、金碧辉煌,外形像一颗松塔,又像一株雪松,层层叠叠。楼顶正中的牌匾上,“楚天极目”四个醒目的大字非常霸气。
这一定就是大名鼎鼎的黄鹤楼了!我感觉热血沸腾起来,脚步也变得轻快了。几乎是小跑着冲上了台阶,快步穿过一片广场,来到楼前。
站在楼前仰望黄鹤楼,共有五层,说不尽的丹楹刻桷、画栋飞甍,只觉得更巍峨庄严了。一楼正中高悬牌匾,上书“帘卷乾坤”,让人感觉并不浮夸。
我随着人流走进一楼,迎面是一幅巨大的黄鹤飞升、众人在楼下目送的图,与我幻想了无数次的画面竟是如此相似。可惜画面反射着灯光,很显然材质是瓷砖——是当代的作品。
一楼的空间很大——内有十几根柱子,每一根都有一个成年人环抱那么粗——却并不显得局促。四周的窗户离地只有半米高,安装了透明玻璃,采光很好。不知道为何,窗棂的图案全是统一的“工”字纹。古代建筑中门窗的图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都会富于变化,极少像这样单调。
抬头仰望,一楼高达十几米,还有一层阁楼。阁楼底部和天花板铺了绿色的方形彩绘瓷砖。天花板上吊了两只巨大的宫灯——颜色有些陈旧。
环顾四周,柱子上了红漆,有的上面挂了对联;阁楼则是黄漆的,栏杆上雕刻了“回”字纹;楼下的各个角落里摆放了一些花瓶、桌椅;倒也显出些古朴的气息。
从一侧的楼梯上到二楼,正好来到环绕阁楼的走廊。栏杆雕刻了“亚”字纹,与柱子、阁楼的外侧、地板,莫不是朱红色。我轻倚栏杆,手碰触到一片冰凉,心下一惊,看看脚下的地板、摸摸身旁的柱子,果然都是坚硬的石头!黄鹤楼修建的年代至少在唐代,那时候应当不会采用石料来建筑。
草草环视了一下走廊,我怀着重重疑虑走进了二楼中央的大厅。大厅的墙上镶嵌了石刻的唐代阎伯理的《黄鹤楼记》。然而众人的注意力却被两列展示的模型吸引住了。看完模型,我心里的疑惑得到了解答,却顿觉手足冰凉。这几个模型分别展示了黄鹤楼从唐朝、历经宋、元、明、清,直至当代的历史变迁。在唐代,黄鹤楼只有两层,碧瓦朱漆,是中规中矩的四面。到了宋代,依然是两层,却扩建了一楼,琉璃瓦也换成了黄色,与唐代的模样已大相径庭。元朝时恢复了唐时的旧观,增修成三层。明朝时改动不大,换成了黄色的琉璃瓦。而到了清朝,却是完全变了模样——建楼三层,黄瓦朱漆,重重的檐角飞翘,共有大大小小24个面,与近现代的外观极为相似!
我默默地离开了大厅,心里的新奇和激动荡然无存。登上三楼,凭栏远眺,对面的小山坡上色彩缤纷:一片金黄、一片橙色、一片深红的树林镶嵌在绿色之中。换到楼的另一面,远望长江之水,奔流于天地之间,浩浩汤汤。想来前人登临黄鹤楼,看到眼前的景致,不由得豪情激荡,挥毫留下了传世佳作。再换一个方位,触目皆是钢筋水泥的楼房,却是让人懊恼。低头看到二楼宽阔飞翘的屋檐,全是竹节似的黄色琉璃瓦铺成。每个檐角都雕刻了一只龙头的鲤鱼,想必寓意“鲤鱼跃龙门”,鞭策后来的学子奋发苦读。
四五楼与二三楼的结构基本相同,在我眼中原是多余的。“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已是“极度”的含义,不知道后人为何还要多修——或许是受到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蛊惑吧?
五楼走廊的柱子上有一副楹联:“远望认蟾宫,绮窗八面风云幻;重来攀鹄岭,长笛一声天地空”。好一个“天地空”!楼外不远的小山峰上有一座千禧钟。此时一记悠扬的钟声传来,我的心里一片怅惘。五楼的大厅里悬挂了一幅名为《古黄鹤楼》的画——画中黄鹤楼坐落于怪石嶙峋的山峰之上,远望长江之水——从画中的黄鹤楼来看,应该成画于元朝。如果这楼能保留下来多好!今人只能从画中追慕黄鹤楼的古貌了。
我下楼时,恰逢一个导游给一群游客讲解:“黄鹤楼在历史上多次受到战乱和火灾的毁坏,屡建屡毁……”
走出楼外,回望黄鹤楼,我的心里感慨万千。正如崔颢那首著名的《黄鹤楼》里写的那样:“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如今的黄鹤楼,只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豪情和轶事,让人追忆、供人凭吊。而这遗憾又岂是人力所能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