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韦志中心理学网校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心理科普月活动。来自全国的很多心理学爱好者、工作者参与其中,并逐渐形成了一个习惯:每晚8:00准时关注科普群,收听韦志中校长对一些心理学话题的解读。
在收集话题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些关于学习入门和职业发展的话题,比如心理学小白怎么入门?非心理学科班出身如何入行?
这些问题让我想起了自己与心理学结缘,到全身心投身心理学工作的这一路来的点滴。
问题一:心理学小白如何入门?
说起“心理学小白怎么入门”这一话题,引起我思考的是“小白”这两个字。
很多学习者习惯在刚开始学习时将“我是小白”的标签挂在嘴边,而这种贴标签的方式往往反映了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现状是不自信的、有迟疑的,甚至怕别人用高标准来看待和衡量自己的表现。有些人头顶“小白”这个帽子久了之后,就会容易陷在这个“舒适圈”里,渐渐放下自己的追求了,放弃了自己对心理学的“择偶标准”。
而说起“心理学小白的入门”,我想每个人或许能找到自己的动机,比如我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我想摆脱不良的情绪状态,我想未来也运用心理学去营生等等,可以先问自己一句“我是如何与心理学结缘的”。
我从小情绪情感比较丰富的人,特别在意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在青春期,就喜欢用文字的方式去记录自己的生活,遇到内心有纠结和困扰的时候也会用写文章的方式和自己对话,帮自己顺利度过高中网络成瘾、高考发挥失常那些灰暗的日子。经过这么多年的学习和成长后,回头看自己,原来自己一直在用心理学方法去帮助自己摆脱一个又一个的困境。我想,在那个心理咨询并不被人所知的年代,如果我没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让自己释放自己的情绪、化解自己的冲突,自己也许走不到今天。我想,很多“心理学小白”就是因为自身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这样那样的契机和心理学结缘,可能刚开始也是懵懵懂懂的。
而真正跟“心理学”这三个字打上照面,还是上了大学之后,由于自己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我竟以一种“我感觉自己病了”的想法去报名参加学校的学生心理社团。,才有了我参加了第一次团体心理辅导、第一次心理电影赏析、第一次心理志愿服务,第一次心理情景剧比赛等等经历,从一次次的体验中增加了自己对心理学的认可与喜爱。因此,“体验”对于“入门”来说真的太重要了,从网校科普月的活动中,有很多朋友报名后真正地参与进来,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收听每天的心理学解答,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真正去“体验”了,所以他们也就拿到了了“入门”的门票,有的朋友在这过程中下定决心系统地学习,并计划未来从事这一行业。
问题二:非心理学科班出身如何入行?
每个人想来学习心理学的动机都不尽相同,但愿意花时间去系统学习心理学的人,除了想解决自身的问题,让自己的生命质量得以提升之外,内心往往还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能学点本事、能拿个证,以后有机会还想从事这一方面的工作”。
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大多数心理学爱好者并非科班出身,而从业人员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会非科班出身的。而事实上,决定我们能不能进入这一行业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人格、专业、机遇、能力等等。但是很多人习惯用“非心理学科班出身”的标签来催眠自己,好像这可以成为自己不那么精进、不那么成功的一个托词。在我看来,专业自卑很致命,就像被绑在树桩的小象,会被困在“习得性无助”里。
说起“非心理学科班出身的入行”,我想自己的经历也许是千百种答案中的一种。我曾经就读的大学并没有心理学专业,而自己也是因为加入心理学社团,组织心理健康活动才跟“心理学”对上眼。我有机会在大学期间就走出校园,和社会上的心理学工作者和组织接触。后来受邀参加了一些团体心理辅导,喜欢上了“团体”这种东西,于是自己后来不那么“纯粹”了,在参与团体后经常会将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整理下来,几次下来,我又有了自己带团体的“野心”,大三的时候,我开始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培训,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担任朋辈咨询员。大学期间就尝试在校内校外带一些团体活动,这些经历让我毕业之后走进了现在的单位——惠州市心理健康文化协会,一待就是9年。和很多人入行后将自己定位在个体咨询上有所不同,我是从项目策划和运营开始入行,事实上行业也缺这样的人,而我也不局限于此,给自己打了两把兵器“心理情景剧”和“团体心理辅导”,并用这两把兵器完成“知识变现”。
我觉得,以什么样的形态入行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勇敢地入行,并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资源去开张自己的门店,挂上自己的招牌,说不定,也可能发展成“连锁”、甚至是“百年老店”。换言之,“非心理学科班出身”的人形态可以更多变,天地也可以更广阔,毕竟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心理学”很特别,它会到处+“好友”。
噢,对了,我是心理学讲师与团体导师学院的副院长许肇泽,粉我!所以心理学小白和非科班出身的朋友们,来我们心理学讲师与团体导师学院就对了!一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