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三爷是无双镇鼎鼎有名的唢呐王,十里八村的人办红白事都会请他带着徒弟们去吹一场。一出活四个人去,叫四台;再加上吹笙吹笛子敲鼓拉胡胡的,叫八台。那场面大,气势高,人人敬仰。
焦三爷的唢呐吹得出神入化,他最拿手的一支曲子叫“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整个无双镇,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能吹“百鸟朝凤”。
这首曲子是唢呐匠的看家本事,听说一代弟子,只传一个人。这个人必须是天分高,德行好,学会这首曲子是十分荣耀的事情。
影片的开始,十几岁的游天鸣被父亲带着上门找焦师父拜师。因为成为一名唢呐匠,是父亲未曾实现的梦想,所以他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后来也有一个小男孩(蓝玉)被父亲领着上门拜焦师父为师,师父设置了各种难题来考他们,结果两个小孩慢慢地都通过了考验并开始认真学习。
学习的过程非常艰苦,每天练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用河边的芦苇杆一头放到水里边,另外一头放在在嘴里,吸河湾里的水。他们日复一日的在那儿吸,最后真的吸出来了。他们还跟着不断的学各种曲调,学用唢呐吹百鸟的声音等等,越练技巧越好。
焦三爷老了,急需培养接班人,毕竟班子要一代一代的传下去。最后,焦师父选中了天鸣而放弃了天赋更高的蓝玉,只为天鸣更善良更踏实更稳重更加懂得坚守。就如焦师父所说:“选的这人,不单是看他唢呐吹得多好,更要紧的,是要看他能不能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的人,他才能拼着命把这活保住传下去。”只有把唢呐融进骨血的人,才担得起传承的责任。
从此焦家班改为了游家班。时代已经变了,唢呐在洋乐器的冲击下,日渐式微,游加班难以为继。请吹唢呐的越来越少,给的钱越来越少,大家现在并不把吹唢呐的当回事。
好不容易有一家请吹唢呐,结果却已凑不齐人了。师父气的上门把天鸣骂了一顿,又亲自去找徒弟们,可那些徒弟由于生活所迫都打算出外谋生了,最后加上天鸣父亲,勉强凑齐了人。
师父领头,主动给逝去的窦村长吹了百鸟朝凤。“百鸟朝凤”一般的人是不配享用的,因为这也是一种对故去者的人生评价,只有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受用。
师父中途吹着吹着吹出血了,天鸣带师父去看病,才得知师父已时日无多。师父卖了牛,却不是为了治病,而是想给天鸣置办一套新家伙,想让他把游家班再撑起来。
后来家里来了县文化局的局长,说是县里要搞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民俗文化,想请游加班吹一场唢呐,准备把它录下来。
天鸣去城里叫他那几个师兄,发现两个师兄一个被木材厂的电锯切掉了一根指头;一个在石棉瓦厂工作咳得厉害,他们都吹不成唢呐了。城市里,有个吹唢呐的人坐在路边,地上放着乞讨的碗。之前的蓝玉已留着在县城里打工,干得还不错,他劝天鸣别回去了,留省城打工总比留农村吹唢呐强,可天鸣却说,我跟师父发过誓的。
在电影的结尾,天鸣一个人在师父的墓前为师父吹着百鸟朝凤。
在不断发展的时代面前,潮流像一波波巨浪,将过去的一切拍打得支离破碎。这是不可避免的过程,谁也逃不开时代 ,唢呐也一样,但总有人还在坚守着,比如师父,比如天鸣。
这部电影是导演吴天明的最后一部作品。讲述了两代唢呐匠人的传承和迷惘,从另一个侧面来说,也讲了技艺的境界。
其中有一段很打动我,天鸣第一次出活结束后来看师父,师父喝酒之后高兴的拿出自己的一箱唢呐说要全部传给天鸣,并告诉他,不要盯着手里的那几张票子,要盯着手里的唢呐。
师父拿起唢呐吹起来,特别洒脱,脸上是和唢呐合为一体的陶醉和欢欣。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师父称自己为唢呐匠,匠人不是普通的手艺人而是技艺高超并始终保持着精益求精的信念的手艺人。师父的境界是忘记一切结果,忘记周围一切,精益求精地追求自己的技艺。
这种技艺的境界,这种匠人精神,非常值得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