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对美的感受是不同的,同一轮月亮,有人会觉得美不胜收,有人却视若无睹。对于什么是美,虽然我们的感受大不相同,但对于大众来说却有着大概统一的标准——对称美、和谐美、节奏美…都会被绝大多数人所接纳,形成一定概念化、局限性的对美的认知。
对于儿童,如果成人用这些美的标准去定义美的感受,势必会让儿童失去思考和感受力,使儿童失去了独创美的能力,从而丧失了儿童对创造性的认识和探索。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这阵子读尹少淳老师的《谈美术教育》中,是这么说的——
所谓创新的关键在于“新”,而新则意味着与过去相区别,或者说前所未有、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因此,并非所有的人都会欣然接受一种新的东西,尤其是在一种新东西诞生之初更是如此。如果我们承认有一种普遍或公认的美的话,创新与美的关系,就意味着并非所有的创新都会被认为是美,相反在有些时候还可能被认为是丑。
诚然,儿童的世界,往往不是我们所能够体验到的,即使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童年,但是时代的发展与更新注定让现代的儿童体验着与我们不同的感受,对美的认知和经验也与肯定与我们既定的认知大不相同,所以如果我们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和教育儿童,也一定会让儿童失去创造美的能力与兴趣。
而如果我们一味儿的去追求创造性,也就是个性的发展,那对于传统的传承又是一次破坏。所以,将两者结合才是我们所要做的。
这样说,似乎与前者有相矛盾,但世界既是如此,尹老师的这段传统与创新的融合的确是我之前从没有思考过的,也大大的拓展了我的思维,又或者说我可能曾经想过类似的问题,却从未如此清晰。
尹老师这样说——
我们需要通过美术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一些美的法则,如对立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以及这些美的法则与个人情感和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当然也要考虑这种审美观念和规范与时俱进的变化和发展,以及由不同时代、民族、年龄、阶层而体现出来的审美趣味与规范的差异。
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刺激想象的情景,鼓励学生在进行表现时,充分发挥想象力,大胆地表现自己地情感和思想,还可以在形式上有所探索……经过对客观现实地模仿阶段之后,一些人会再次进入一种新的图式阶段,用一种工具有个性和独创性地图形表示事物和主观思想与情感,甚至可以说是否具有这样一种能力,成为了是否具有创新性和独树一帜的艺术教的标准。
杰出的艺术家一般是能够创造新的图式的人。
我们可以将审美能力拓展为包括发现独特美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创新成果逐渐地认同,拓展我们地审美观念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