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母会告诉我们要做个懂事的孩子,懂得体谅他人,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懂得关心别人。特别有兄弟姐妹的,要懂得互爱互助,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这样的性格而自豪。
长大以后,在社会相处中,要想有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也是需要忍受委屈,吃点小亏,礼让他人。
看过一个很火的帖子,标题叫懂事的孩子最委屈。说得也有道理,因为懂事,我们压抑了个人的需要,收敛自己的个性,所以我们感觉到了委屈。
然而,懂事,真的只能委屈自己吗?我们为什么会委屈?
如果一个人想在集体中圆润相处,不懂事不收敛自己,一味展现自己的个性,那么,别人势必会感受你的锋芒和针尖,时间一久,别人自然敬而远之,被集体孤立的话,又怎么能有快乐和幸福可言?
曾经看见一个朋友在朋友圈发牢骚帖说,我不是你父母,我没有义务包容你的不懂事。
突然想起来小时候我们村有个光棍汉,谁也不喜欢他,但是,每家办事的时候,他不仅不帮忙不出礼钱,还逢场必到去蹭饭,蹭完饭以后再去跟别人说。这家主人怎么怎么样,鱼新不新鲜,饭菜可不可口,甚至说得时候还一脸嫌恶的模样。
一次他蹭完饭后又在评论,旁边的邻居气不过,回击了他说,你这么不懂事,谁又请你来了呢?
是啊,或许老光棍说得都是实情,乡下里条件差,饭菜要想每样百分百新鲜也不可能。但是,如果讲究个性,追求自由,不体谅他人,最终只会赢得人人厌恶的下场。
暖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
英语里有个词叫white lie,就是善良谎言的意思,我们不求全部体谅他人,但也别轻易地用自以为是的个性伤害他人。很多时候,直言会破坏了很多人的梦想,让别人在艰难逐梦的路上心生放弃。
这个世界最不缺乏的就是评论、评价,我们总是以自己的一把尺子去衡量他人,甚至是妄图改造、影响他人。但是,一个人思想的改变,真的不是旁人三言两语的评论就可以改变得了的,只有内心机制的完善,丰富的生动案例和观念冲击碰撞,才能对我们固有的思维产生裂痕。
一个老师对其学生说,不是我的课讲得有多好,如果你有触动,说明在那个地方你有故事。
只有内心有了裂痕和触动才会对别人的言论有认同。
在我们日常交往对象中,按人际关系亲疏的理论,大部分都是处在比陌生人近一些,比亲人远一些的距离,这样的距离,如果处处去评价,处处去建议,不仅触动不到别人,只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
当然,即使关系再近的亲人之间如果一味地去建议,也是让人受不了的,不请自来的建议等于批评。
我们之所以要懂事,或许就是懂得别人,事实有别。一件事情在关系近的眼里是毛毛雨,在关系疏远的眼里就是伤害,反之亦然。
每一个人都是带着成长的伤痛去长大,埋葬的伤痛会是很多痛苦的源泉。在与别人相处时,我们很容易有带入感,把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带入到现有的人际关系互动模式中。我们之所以觉得委屈,是因为我们内心的伤痛被碰触。我们本能地去防御、去抵触,试图掩盖也或是攻击对方。
一朋友发微信圈说,《我的前半生》中,贺涵有病,放着有才有貌的白骨精唐晶不娶,非要去娶离了婚还带着孩子的罗子君。满屏的义愤填膺,隔着手机,我仿佛都能看见她手指翻飞,积怨满怀地在键盘敲字的模样。
代入感,就是我们在看电视,看小说,看电影,看戏曲等等时,我们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们就是那个主角,那个当事人。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对影视作品、小说、游戏的理解,是基于我们个人本身的认知水平,是内心世界的折射,所以,才有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
体察自己的内心禁地,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需求,才能有懂事的可能。
懂事是一种理解,是一种体谅,是一种包容,而不是一味地压抑自己。有压抑就会有伤害,有委屈,最终会有反噬和爆发。
当然,懂事更是一种能力,只有我们内心健康、淡定、强大,才能有懂事而不委屈的能力。懂事,是懂得他人,也能懂得自己,坚如磐石,才能海纳百川。所以,当我们觉得一边为了面子,为了个人形象懂事委屈时,想想我们是否不够强大。
最近搞岗位竞聘,面试时,一个问题让一个姑娘眼眶通红,眼水直打转。我刚来这个团队不久,遂转头低声与旁边的领导沟通,问这个姑娘最近是否有啥委屈,明显是情绪不对头。领导说,所有自感委屈的原因都是能力不够强大。
想想还真有道理,所有委屈的感觉都是自认为别人应该对我们怎样怎样,殊不知,委屈也是反应了个人某一方面的短缺。如果足够强大,我们就能够对人、对事包容,即懂事也舒畅,何必要委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