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现在和18年比情绪如何,哪个更惨。
我入市的时候是13年暑假,当时同学去银行实习,拿着开户指标,不完成就没实习证明,于是在校的同学都帮忙去了。
那时市场和前一年都疲软不堪,不怎么跌也不怎么涨,就是无精打采地躺着不动,因为上证指数在10年和11年两年里经历了两位数的跌幅,12年和13年也是真的跌不动了。
那时候的市场真的便宜,一块钱能买个港口,几块钱就能入手地产股,没人买,股评家成群结队,游资横行。我相信那个年代真的存在庄家,技术分析大行其道,大伙儿都没有条件做啥调研和基本面分析,都在折腾各种浪和艾略特波段。
我因为入市时正好是熊市,反而没啥期待,觉得市场就应该是这样。13年还发生了一件事,上证指数跌破了1850点,很难想象对吧?我刚入市就看到大盘跌成那样,但竟然没放弃。
接下来到14年,市场好多了,因为IPO开闸的消息激动了大家,市场分成了两派:看空派认为IPO开闸会导致资金流失,尤其那个年代打新是要锁定资金,所以很多人认为会继续跌;看多派则认为打新的赚钱效应会吸引很多股民配置底仓,带来更多资金入场。
回过头来看,看多派是正确的,这些打新配置盘确实带来了以银行为首的蓝筹板块的阶段性修复。
当大家回顾2014年时往往认为年底的降息降准才是行情的发动机,其实我觉得在IPO开闸之前,市场已经见底回升了。
回到18年,那时候经历了15年的疯狂起伏,15年年底的美联储加息给市场来了个致命一击,16年开年还熔断,17年才勉强上涨一年,但18年贸易战再次把市场打下去,当时的观点是:脱钩太可怕了,进出口要崩溃,秩序要重新构建,大量过剩产能无法输出,当时甚至提“贸易战”三个字都发不出来。
现在很多情绪和18年有些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
关关难过关关过。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视野都不一样,环境也不一样,看事情的角度也不一样,记忆侧重点也不一样,就算回到过去,很难用数字去评估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