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3岁生日前一天,郭绍清老人的生命戛然而止
近三年来,四川宜宾的郭大爷痴迷于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器械),不仅花光了13万余元拆迁赔偿款,还花掉了老伴捡垃圾多年积攒的4万余元。老人突然辞世,没给女儿留下遗言,却留下了堆满大半间屋子的保健品。即使在发病时,郭绍清也拒绝去医院治疗,而是盼着天亮后卖保健品的店铺开门“拿药吃”。
郭绍清原本相信,按照“老师们”的要求吃保健品,他可以活到120岁……
不知从何时起,"花钱买健康"似乎成了老年人深信不疑的一种观念,保健养生也被天天挂在嘴边,电视上、广播里、街头广告……保健品的宣传铺天盖地,社会俨然进入了一个全民养生的时代。于是乎,一些保健品经销商紧紧抓住老年人的心理大做文章:免费讲座、免费旅游,再加上嘘寒问暖的情感攻势……一个不留神儿,成千上万的老年人身陷其中,神不知鬼不觉,不惜重金买回了成堆的"救命药"。
中国的老年人太多了,也会越来越多的,同时老年人的需求也很多,现实却很残酷,他们孤单,我们挤不出太多时间去陪伴,所以他们总会找些东西去代替这些缺失和痛点,年轻人待在父母身边的相对少了些,和父母的关注点不一样,意见不合久了多少会伤点和气,离得远点反而会缓和很多,对待感情渐渐的像对待工作一样,不会花太多的时间精力去疏通,喜欢选择高效实用的方式解决。
老年人掉进保健品陷阱“执迷不悟”,让一些做儿女的着急,却又无可奈何。有的认为父母老糊涂了,有的认为老人是因为上年纪后都怕死了……是这样的吗?
是什么让老年人深陷保健品泥沼
1 对自身健康的不安全感;
老年人对自己身体健康的担忧,人进入老年期之后,身体机能大大下降,各种疾病如期而至,很多老人经历过病痛的折磨,或者看到身边患病的人很多,因为就会对健康十分的关注,而很多保健品就会打着长寿养生之类的理念出现在老年人的面前,而老人们由于对健康迫切的关注,就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非理性的购买大量保健品,目的是为了缓解自身对健康的担忧和焦虑。
2.生活中的孤独感;
很多老人在自己的家庭中没有享受到充分的天伦之乐,因为子女忙于工作,无暇陪伴自己或者是因为老伴去世,而导致自己整天孤身一人,让他们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而此时那些保健品的销售员就趁虚而入了,他们一般会主动登门,陪老人们唠嗑聊天,还做做家务,让深陷孤独感的老人们倍感欣慰。
此时销售们再向老人提出推销保健品,老人基本上没有拒绝的,所以表面上老人购买的是保健品,实际上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而掏钱,哪怕这份关注来源于动机不纯的陌生人,也比不关注自己的子女要强。这也给那些忙于工作的孩子们提了个醒,不要一味抱怨你的父母容易上当受骗,仅仅只是因为老人们想要的需求你给不了,所以才心甘情愿的从别人那里获得需求而已。
3.老年人思想刻板保守;
很多儿女看到老人花费了很多钱买了一屋子的保健品,觉得父母上当受骗了,于是就批评指责父母的行为,希望父母能改正,结果发现越批评老人越顽固,老年人的顽固是这个年龄段特有的特征,老年人不容易适应新环境,他们对于新的知识和经验消化得太慢,所以他们倾向于用以往的经验去对待生活,并且一旦做出选择,通常比较固执的坚持自己选择,甚至让人有一种冥顽不灵的感觉。对于老人的错误选择,做子女的要多一份耐心,多一些理解,要用引导的方式去调整老人对于保健品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因为购买保健品就横加指责,这只能让老年人产生抵触和逆反情绪,你不让我买,我偏买,最终损害的还是老人自己的权益。
做保健品的人都已经摸透了老人的心理,设下天罗地网就等老人跳坑,正如新闻标题“骗子太贴心,老人不愿报警”,让一些老人明知是骗,也心甘情愿,让人哭笑不得。
保健品骗局的有哪些套路
1.恐吓实验:保健品公司邀请老年人参加“名医、教授”的爱心养生讲座,这些所谓的“名医、教授”一看到老人就说“你得了某种病”“你体内有癌细胞”之类的话,并借助恐吓实验,让老人上当。
2.“高科技”忽悠:骗子们利用“高科技”,用一个个所谓的事实,诱使老人不得不花钱消灾。
3.奖品吸引:很多骗子公司会组织如免费旅游、赠送礼品、免费聚餐、赠送体检这样的小恩小惠吸引老年人,其目的最后都是为了推销高价保健品给老年人。
4.饥饿营销:骗子经常声称,某种保健品“不是所有人都能买到”“卖完就没有了”,以此刺激老年人购买。
5.包装成政策:骗子公司把自己的项目包装成“国家政策”,以打消老年人的警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