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中式社会里习惯用【禁止】两字表达【不建议去做的事】或【主观上认为不适宜做的事】,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人们对这两个字的反应逐渐冷淡,或视而不见。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模仿西式的教育方式来培育自己的孩子:用亲昵的称呼取代传统的严肃自贬式称呼;建立有规则但自由言论的而不是尊敬但疏远的氛围;增加了肢体的亲密接触,握手、拥抱、亲吻,这三个在古时候的中国家庭中几乎无法见到甚至会被称为“违背礼节”的动作在今天已经是寻常。
很久以前这些原本只是天性的东西,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中逐渐被排斥,被认为是“区分动物与人的标准”。一些观念从某些读了书的人的口中说出来好像就显得特别有道理,可能也是人类某个程度上的自恋造成,礼节越来越繁重,无论内心如何万马奔腾,表面一定要保持标准的微笑,要考虑家族的面子,就像《权力的游戏》中展示的,有时候直抒胸臆引来的只是满门抄斩,相信中国的历史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认同,文明就是管住自己的眼嘴和手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有人因此做出一系列的猴子或猩猩直观地表达了这种含义,即“看不见,听不见,不能说,不能动”。但,什么是“礼”呢?不同的国家礼节不同,即使在中国,不同的民族礼节也不同,甚至不同的家庭礼节也不同。从广泛的角度看,其实礼节不过是为了统一管理,“方便统治”。很多时候礼节就是说很多多余的话来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好感。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在历史悠久的家族里长大的人总是背负着常人少有的压力。甚至当家族势力不复存在,那些根深蒂固在祖辈的思想里的东西仍然一代一代地继续传递,即使朝代转换,即使生活方式天翻地覆。
很多人总用“战争”去形容某种生活的可怕。他们也许意图提醒人们平凡的生活是多么的宝贵,当我们还可以和亲人朋友爱人拥抱亲吻,当我们今天微笑着说再见,明天还可以相见,当我们不必害怕突然的死亡或撞见突然的死亡。他们也许希望人们为世界和平贡献一份力量,当这个世界的某些区域的确还存在着真真实实的战火,当某些人仍然不懂如何不用武器解决矛盾,或者如何用其他方式来度过平淡的生活。但“战争”、“恐怖分子”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真实埋藏起来的是人们脑子里的东西,“思想”。
人类之所以高级,不是因为有情感,不是因为有礼节,而是因为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我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结合已知的他人的所见所闻,并了解到世界上还存在着更多未知的所见所闻,来判断当下、过去、和未来。但极少数人能够时常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大部分的我们只是行走在同类建筑起来的世界里,想到有人说过“其他动物无法建造这样的世界,只有人类可以”就洋洋自得地认为“人类真是高级啊”。“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礼节要求下产生的谦卑往往不是真的谦卑,因而也显得有些自傲,反复说“哪里哪里”“过奖过奖”还不如干脆点微微欠身说声“谢谢”。礼节中说不能做的事,也总有“文明人”口中的“野蛮人”不断地重复做着,提醒着所有的同类,“你是人类,我也是人类,但你看,我还在做着你以为只有动物才会做的事情。你能拿我怎么办呢?礼节要求你不能做过分的事情。”
所以你懂了吗?为什么【禁止】不管用。但这样复杂的才是人类社会吧,不然和机器人一样制造出来只为严格遵从指令,被人类管理控制的,就显得分外单调无聊了。【禁止】一词对机器人管用,但对随意遵循自己头脑意志的人类,或许“高级的动物”们应该想想更好的词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