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沸沸扬扬的性侵案件,让一部分人想起了《熔炉》。
这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在全黑的寝室里一个人窝在床上,看完了全片,从最初的猎奇心理,到现在的久久不能平复,有种冰凉的无力感大面积地蔓延开来。
无力感第一次涌上来的时候,是姜仁浩被曾经的老师和律师请去的时候,这时候起诉进行到一半,保安/医生都做了伪证,“13岁以上性侵儿童事件经协商后证词将不再有效”被校长方利用,民秀/宥利的家人被说服协商,只剩下无父无母的妍斗和姜仁浩,面对他们给出的钱/好工作/抚养妍斗的承诺,姜仁浩都像之前一样的温和平静,“对不起我有事先走了”。老谋深算的律师反问,那你的女儿呢? 这是最致命的一击,走出房间的姜仁浩终于抑制不住,无奈,无力,愧疚…..他的情感积蓄爆发,捶打车窗,这一段20余秒的爆发直打人心。
这个故事里大部分的人是善良而无奈的拥有者。
友真,是将善良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人物,做事直接,同情愤怒悲伤都写在脸上,四处奔走上诉告发校长的几个画面连在一起,终是一次次的失望。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是她最单纯的自我的表达。
姜仁浩的母亲,在前半部分中一直是抱怨着生活不易只管好自己就好的世俗形象,后半部分她的反问把真相表现得露骨而伤人
“你以为我会觉得要收学校发展基金才给你的校长是个好东西吗?”
“你以为说真话就有用吗?”
她赶来提醒姜仁浩,
“这个孩子比你的女儿还重要吗?”
可她还是坐在法庭的陪审团里,在休庭后送来牛奶面包,心疼眼前的几个孩子,“那些人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
姜仁浩,整部电影中相比友真直接的情感表现,他是内敛温和隐忍而情感渐强的,从一开始听见厕所里的惨叫,看见被揍的民秀,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制止,再到坐在窗台上的宥利,被摁在洗衣机里的妍斗……….民秀死后的葬礼和抗议上,一向表现平静的他抱着民秀的遗像站在水枪下,一直重复着“这个孩子听不见也不会说话,他的名字叫民秀”“这个孩子的名字叫民秀”,他所有的情绪涌上来,他一直在重复这句话,他说”请你们记住他的名字“,然后呢?他就被按倒了,被所谓维护治安的警察按倒,脸贴着地面,民秀的遗像落在地上,被水打湿,被沉重的脚步踏碎镜框,玻璃裂开飞溅开,好像是叫做“善良”的这个东西,碎了。
善良,无用。
他们这一方,最终也没能获胜。
尽管他们戳破了对方证人的伪造证词,尽管他们有受侵害孩子的证词,尽管他们甚至拿到了校长性侵的录像,然而一切,就连法律,最后在权势金钱的利诱下,都成了虚空。
最后的法庭宣判,检察官的“但是”结束了一切,校长方最终从轻发落,他们欢呼着,客套地吹捧感谢,回归于灯红酒绿,大言不惭地说“正义终会胜利”,而另一边,律师面露难色地匆匆离开,几十人的聋哑人陪审愤怒地抗议……
民秀,以他自己的方式,为弟弟报了仇。
善良最终没能获胜,只有民秀,以同归于尽的代价,把害死弟弟的那个人也送进了火车轮下。
电影开篇弟弟卧轨后的一只拖鞋,民秀报仇后留下的一只鞋,这时候讽刺而凄怆地成了呼应。
善良,奢侈品。
“一年后”,从慈爱学堂退学的聋哑孩子有了新家,妍斗和宥利,一点点好起来。
是因为姜仁浩,友真,还有很多很多的善良,才造就了一年后的小幸福。
“世界上最美丽最可贵的反应
是听不见且看不清的
只有用心才能感受的到”
“我们一路奋战
不是为了改变世界
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这份无用的奢侈品,愿我们都能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