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夜凉如水。在灯火阑珊处,行人缓缓,牡丹妖娆。做志愿者回来,顶着一头的花团,踩着一地的花影的我,觉得这个夜晚,既繁重又轻盈。
不知不觉想起《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这篇大作无疑开避了明清小品文的风范,读起来文气贯通,和谐自然,毫无雕饰之感,难怪我如此偏爱它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妙极了,仿佛随意写之。写月而无月,意境深远。把月光比喻成积水,水中交错的水藻比喻成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生动形象,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的意境。苏学士只用了18个字就描绘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晚。
细腻的观察,传神的比喻,空明的意境。苏轼贬谪黄州后,内心五味杂陈,但能随缘自适,旷达超然。他总以审美的目光,发现生活之美,这亦是他安妥灵魂的方式。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世上哪里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缺少的就是我们这两个具有高雅情趣的闲人啊。一个“闲”道出了全文的灵魂。
宋代的那轮明月,照耀着如水的今夜。我流连于杜鹃花旁,突然觉得,该为这美好的月色,放下一些执念了。
吉光片羽之一百七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