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家长课堂,有位爸爸提到,他的女儿在三岁时去找陌生小朋友们玩,被拒绝后很伤心,从此以后孩子在交友方面就很被动,爸爸在那次的经历中虽然是旁观者,也很受挫。问老师该怎么办?
老师就回答一句,"你有跟孩子说,去跟小朋友玩吗?",顿时让爸爸醒悟。
孩子在受挫或行为不当的当下,大人没有采取措施修补或"灭火",过后再一味口头要求孩子改变。有时,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就是孩子达不到的或是当下他恐惧的,为什么不给孩子一些时间呢?
家长常跟孩子说,"你这词考不好没关系,爸爸/妈妈只要你开心就好"。但是,却是面带愁容或是叹气的说的。孩子很聪明,他知道你真正想表达的是,他没考好,你很失望,但又怕他压力大不说。此刻,孩子本就内疚考不好,还要因为没达成你的期望而伤心,因为他如此爱你。
无论对待孩子还是成人,我们总用自欺欺人的方式告诉别人与内心相反的话,一味的以为别人看不出来。其实,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真实做自己,做为自己、为社会有益的事,轻松一些,生活也就快乐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