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厅选址位于始于唐代的成都大慈寺西北侧,店铺主立面朝向古寺的红色围墙,竹影婆娑,磬音飘袅。
餐厅与红墙的对话于是成为设计的起点。原建筑玻璃幕墙向室内后退一个通道宽度,为人与临街店铺推门即进的关系增加迂回机会。
由金属网与玻璃幕墙组成双层立面,柔化了室内与佛寺边界。同时因二者相互推拉的关系形成静止的动态,也给名为“客从何处来”甜品餐厅增添武侠气息。
我们从大正昭和年间的色典中选出较低饱和度的红“珊瑚珠”作为贯穿一二层交通的色彩,与对面的寺庙红墙产生对话。室内共两层均层高较高,且原始条件两层之间无楼梯连接。
这些现状给设计和布局留下了更大的空间和余地,因此交通空间的设计成为此次改造的一个重点。
通道由剪刀梯,夹层平台和无柱旋转楼梯组成。玻璃砖与珊瑚珠色钢板组成的交通空间串联着几处可停顿空间,使游走过程因此慢了下来,缓解因层高造成的令人恐惧的楼梯踏步数量,并丰富了体验内容。
三幕式结构做为好莱坞电影的典型叙事手法,沿袭自亚里士多德阐释的“故事基本要素”,即:开端、中段和结尾。
而“三幕剧”概念发源于舞台戏剧,承自十九世纪法国剧作家尤金史克莱伯。通常前中后段在时间上各占1/4、1/2、1/4,第一幕和第二幕结束时会有一个“转折点”,改变故事的走向。我们在此借鉴了这一概念。
第一幕旨在铺陈。进入楼梯间,与寺庙正对的超大比例外凸窗将人的视线一直延伸至寺庙内建筑上,楼梯间墙、顶、地面的珊瑚珠红如寺庙围墙的延续,与寺庙产生对话。
取景窗其实对内也对外:对室内定格一片墙景;对室外,在楼梯上行走的客人也构成了风景本身。
第二幕旨在制造对立。 穿行在夹层走道,左右均为4.2m挑高空间,缓冲休息同时可俯瞰一层活动场景,以及欣赏专门为之预留挑高空间的装置。
第三幕旨在事件如何结束,揭开伏笔,所有遗留未解的谜团都在此解开。
photos © Fangfang Tian
一家甜品餐厅也如一个日常生活的舞台,各种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展开。约会,下午茶,拍照,络绎的客人是临时的表演者,也是移动的视觉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