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上午,整个影厅加上我,四个人,分散在影院的四周,看着有些孤零。
影片的开场,男主人公置于盐湖之上,那饱含故事的眼神以及无可奈何的回头,然后镜头被拉远,再拉远。
带我们从故事的开头讲起。
男主人公—杨柳松,想用七十七天横穿羌塘的无人区,因为机缘巧合碰到蓝天。故事于是从2条主线开始讲起,镜头在杨柳松七十七天的经历和他与夏天之间的故事来回切换。
他们有共同的想探险、想突破、想冒险、想不顾一切的梦,只是蓝天的梦,因为一场意外戛然而止。
杨柳松满眼中都是对蓝天那种积极面对、乐观坚强精神的赞许,偶尔也会看穿她的逞强、伪装和特有的执拗。
蓝天羡慕杨柳松,羡慕他如此健康,羡慕他是个正常人,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羡慕他可以去完成她现在完成不了的事情。
画面很美,干净、纯粹的蓝天,飘舞在空中的经幡,连绵的雪山,望不到尽头的公路,抬起头会让你眩晕的阳光还有偶尔漫天的风沙。
时间从第一天,一点一点开始,两天、三天、五天、十天,半个月、一个月、两个月。
提前的雨季、对食物的失控,打乱了原有的计划,让一切陷入危险。
故事的最后,并未落入俗套的爱情,也并未像所有励志故事般赋予男主角无限的光环,甚至如此写实般放弃了继续横穿羌塘的梦想,只给了我们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也许每个人心中都对结局有自己的期盼。于我,更期盼他活着,活着去度过剩下的生活,在享受过刺激、冒险、不顾一切甚至抛下生命之后,在经历过生死一线之后,在体验过孤独、寂寞之后,好好地如一个普通人般活着。
许多人说,《七十七天》没有拍出理想中的效果,是个伪文艺青年的无病呻吟,难道横穿羌塘就勇敢了?就是所谓的自由了?
无可置否,每个人对文艺、对生活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除了对自己可以指手画脚,对他人只能默默观赏,无论是好的、坏的,精彩的、落魄的,我们只能旁观,无权插手。
也许导演的确拍了一部将自己感动的稀里哗啦的电影,可那又如何呢?这也许就是他的羌塘,让他觉得倍受鼓舞,将来的某一天,回想起来当时的点点滴滴时,内心应该会有暖暖的阳光划过,让嘴角不自觉上扬。
那你呢?
愤世嫉俗、永远带着批判的眼光审视一切的你呢?对任何人、任何事永远不留余地的你呢?是否也曾经勇敢的做一件也许只会感动自己的事情呢?
我们大多时候,活得很懦弱,摆脱不了为生计奔波劳碌的现状,改变不了为迎合别人忍气吞声的无奈,也坚持不了曾经信誓旦旦的梦想。
我们不敢和这个世界对抗,因为我们深知,任何对抗都是要付出代价,而我们为这短暂的平衡已经筋疲力尽,哪还有多余的力气,静下心来想想,我过得好吗?
渐渐地,我们变得麻木,觉得也许这才是生活本来的面目,那些风花雪月、那些惊险奇遇、那些绚烂多姿,不过是看书听戏中的情节,入不了粗茶淡饭的日常。
慢慢地,我们变得极端,将那些勇于探索、挣扎改变的人,视为异类,本能的反应,让我们对他们产生抗拒,尽一切办法让他们受到打击,直到变得和我们一样。
可有时候,非常短暂地,我们心底也会有个声音,在呐喊、在挣扎、在抗争,在竭尽全力的告诉我们生活不应如此。
我们也可以享受生活的悠闲和浪漫,享受偶尔的小叛逆带来的刺激感,享受优雅、知性、不慌不忙的即视感,享受不顾一切的快感……
电影,终究希望我们通过故事看到自己,直视心底那暂且被隐藏起来的声音,追寻勇气和自由,也不一定像是电影主人公般那么决绝和不顾一切,于我们,也许只是从一顿晚餐开始,从一件衣服开始,从一杯咖啡开始。
希望我们都能如杨柳松一般,仍想遇见属于自己的七十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