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凯文凯利新书《必然》第四章「屏读」的读后感。
总览
在第四章,KK讲述了「屏读」这个新概念,指的是随着屏幕在未来越来越多以后,人们将会进行更加彻底的屏幕阅读,生活中的屏幕也将无处不在。我们关于文化的传播形式也终将从印刷后就无法更改的纸张版的图书变为可以随时更改的屏幕阅读,也就是未来的信息将一定会以数字化的模式进行传递和分享。
凯文凯利在这一章中以文化传播的起始介质——纸张作为本章的起源,讲述书籍的真正定义,以及在屏幕越来越多情况下的改变。
这一章重点讲述了书籍的变化,讲述了超链接技术能够带来的未来图书馆。屏幕的增多,阅读的分享,脚注的追本溯源,让我们的阅读走向了越来越原始,也是越来越理想的阅读状态,同时也回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要义:同行审阅,以及新理论的发现是对其他理论的加强证明。
下面我将尝试用我自己理解的话语来重述本章内容,部分文字节选自「必然」。
人类真正有能力将文化记载下来并且能够真正得到大量保存是源于文字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造纸术三大发明。通过这三大发明,每一天发生的重大事迹都通过文字印刷在纸张上进行了保存。后人通过阅读古人保存下来的书籍,得出古人曾经做过什么,遇到过什么,并且有哪些经验可以为后人所用。我们的社会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缓慢发展起来。
诚然这种传承形式在过去几千年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是如果用现代眼光来重新看待这一切,我们会发现:所有被印刷后的文字都已经没法再改变,即使当日记载了错误的事实,因为印刷后,错误也就随之传播下来。
在今天,我们开始拥有了电子阅读,关于书籍的概念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以前我们认为书籍就是一本书,一本呈现在我们眼前,印刷了世界信息或者某个人思想的一些纸张。这些东西放到几百年后看依然是这个样子。但是电子阅读下的书籍可能需要重新定义,也就是书籍的结构性概念:人们根据一个主题串联起的一堆符号,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读完。
书籍的结构性概念开始发生改变,书在电子阅读下的定义也得到了扩展:书是可变化的,是人类思考、写作、研究、编辑、改变、分享、社交、知化、组合、营销、进一步分享、屏读等动作的持续流动。
也就是说,随着书的电子化,阅读开始变得社交化,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不再仅仅是我在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在屏幕中做的标注也同时实时分享给其他人,我们在哪里做了标记,在哪里写下了读后感,这一切已经在kindle实现。我们会在很多人标注的地方格外注意,也会点赞某些人写下的精彩感悟。阅读开始变得社交化。
同时,电子阅读下的书开始被我们解构并开始流动。这一切都源于人们一直梦想的图书馆:这座图书馆可以放下世界上所有的书籍,可以看到任何一本你想看的书籍。由于实体书本的所占的空间大小,这始终难以实现,并且当你看到某本书中引用了其他某本书的观点或者数据的时候,你想要在图书馆中去找到这本参考书籍,也要花费大量时间。
但是这一切因为超链接、电子阅读、数字化,我们理想中的那所图书馆可能变成现实。
在这里,世界上所有的书籍都将变得数字化,所有的引用因为超链接的存在,只需要在屏幕中点击一下就立刻自动跳转到你所需要查询的原始书籍,而这所图书馆,不需要特别大的建筑,可能只要一个一百平米的储存器而已。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关于其的雏形叫「维基百科」,这个网页中,任何脚注的地方都有蓝色加注,点击蓝色脚注即可跳转到新页面。
这就是图书馆的雏形。所以未来如果你在书中看到某个不熟悉的概念,不再需要关闭书籍,然后到搜索引擎中去查询,而是直接点击就跳转。实现这一切的前提当然就是阅读数字化。
同时,因为这个原因,书中的元素开始被解构,片段、文章、页面开始被用户拿出来组合成新的合集,所以我们可能看到更多脑洞大开的合集,而这些合集的作者将会获得威望和收入。
因为数字化,「屏读」在未来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当「屏读」的感受做到与书籍感受差异不大,甚至远远超过书籍带来的享受感的时候,这种替换将会在一两年之内快速实现。
「屏读」带来的互动,将会比以前孤独阅读的感觉更加良好,相比较于个人的思考,然后再将思考写下来在网络上分享,未来关于阅读的思考将会瞬间同步,一切都将把阅读变得更有趣味儿。
这也就是说:「屏读」非但没能让更多人不喜欢读书,而会让更多人用更喜欢的方式在无意间完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