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问:“知止而后有定”这一句,朱熹的解释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好像跟先生您的解释不一样。
先生说:到事事物物上去求至善,义就被看做是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把“明明德”做到精一就能求得至善。当然,至善脱离不了具体事物。本注中“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徐爱又问:若只在心中求至善,大概天下理不能穷尽。
先生说:心即理。在心之外,天下又有别个事物,别个理吗?
此处揭示出阳明心学的核心:心即理。阳明先生认为,一切皆来自人的本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大学》中第二句话。《大学》是孔子弟子曾子写的一篇学习心得。前面提到过它的文章主旨,即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第二句紧接着便提出,如何才能求得大学之道的方法。
第一步,知止而后有定。首先,这里面的“知止”,是一个主谓词语,还是一个偏正词语?如果是主谓,便可理解成“知停止了,才能有定”,如果是动宾,那便可理解成“知了停止,才能有定”。
知停止了,才能有定。对这种解释,我的理解:停止试图用理智去了解道,之后才能得到“定”。
知了停止,才能有定。对这种解释,我的理解:知道、了解了什么是止,之后才能得到“定”。
无论如何,此处之“定”,并非指事物之定理,而是指人做到上面两种条件之一后,会得到的结果或状态。
事物的道或是理,并不在事物本身,而在于去参悟它的人,确切地说,在于人的本心。至善是人心的本体,人可通过事物来找到自己的本心,来求得至善,事物可通过人心来显示出至善,但它本善无所谓善恶,能分善恶的只有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