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书评,算是近来读书听讲座的一些感想。
章实斋论“横通”与“通”之异,认为“四衡八达,无不可至”谓之通;虽有所专,“胸无智珠”、“根底浅陋”而不能通者谓之横通。实斋所论者大,古人立志高古,必求能通。然而横通者亦有其价值,这点实斋也承认。我时常在想,做不了通人,加个“横”字也还不错。可惜的是,如今治学者,有些恐怕连“横通”也称不上。
一个月前跳入北羽先生挖的一个坑,群里的朋友大概都明白我指的是什么。翻资料的时候查到一篇论文,形式倒是很规范,甚至文中插入不少图表,可以称得上漂亮。只是论证颇为草率,如作者认为初唐七律较五律发展稍慢的原因之一在于“从创作上看,七律要难于五律”,这姑且可算作一个原因。可是作者所作的论述丝毫支撑不起这样的结论。先是引用严沧浪、胡元瑞之说,而对贺子翼明论五律难于七律选择性无视;而后莫明其妙地提出“七律平仄变化较五律繁复”的观点,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他;接下来又是一句“七律比五律每句多两字”,不知我是否可据此认为五律难于四言。而后又称“盛唐诗体类型真正完善”,这倒问题不大,可论述却依然草率。罗列了初盛唐七律的数量作为论据之一,既不谈存诗量与实际写诗量的关系,也不论五七律在各人诗体中所占比例,缺乏进一步的论证与说明,恐怕是有些粗浅。
前几天去听讲座,题目倒是个好题目,说的是某部先秦文献,视角也很新颖,讲得却是论七八糟。不仅所讲的内容与题目的视角毫无关系,各章节的设置更是一片混乱。先是摆出一个文献中的观点,罗列上文献中几乎所有相关部分;而后从各家论述出发,去表明(因为谈不上论证,故不言论证)文献中原本明论的另一个观点。从内容来看,是以论点分章;从形式来看,是以资料来源分章;而“各家论述”又杂以不相干的诗文,所说的却是他前一个观点,完全不知所以。听说还出了书,上网一搜目录,还果真是他写的。
张尔田谓:“至于本无学问,写所谓考据文章时,依仗时下工具书之多,公家资料供应之便,东翻西凑,厚颜以考据自居,哗然取宠,并标点亦错误层出者,则并距章学诚所谓横通者亦远矣。”虽然不是考据文章,也不至于“标点亦错误层出”,但说“本无学问……依仗时下工具书之多,公家资料供应之便,东翻西凑”,应该还不算冤枉。
丁酉端阳前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