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牛献礼老师在春晖学院的讲座
故事一:面试官的考题
一家企业想招聘一些优秀员工,人力资源部门从很多份大学生投的简历中挑出来几份,进入了第二轮面试,面试官提出的一个问题难倒了很多应聘者。问题是这样的,中国一年能消耗掉多少高尔夫球,有的说不知道,有的瞎蒙了一个很高的数字,主考官都不满意。终于面试官等来了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他说他也不知道答案,但他有办法找到答案。网络很发达,这个问题度娘也回答不了。我搜中国有多少高尔夫球场,然后抽样调查某一个高尔夫球场有多少客户去打球,再抽样调查一个客户一年能消耗多少个高尔夫球。然后就能知道中国一年能消耗多少高尔夫球。这个孩子就被录取了。
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当你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的时候,你有什么办法知道答案。解决问题的能力比知道多少现成的答案都有用。
对教育的启示是,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答案,掌握多少技能,而是让学生学会思考。
数学教育应当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重点是发展思维。
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
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多的知识和技能,就是好老师;后来既看知识技能,还看学习习惯,不但学会了,而且会学了,还要看学生获得了怎样的情感体验,是越来越喜欢学习了,还是越来越厌学了。近几年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的区别和联系又是什么,这是值得老师思考的。主要就是从以知识为主体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变。
数学教育不能只是单纯让学生记住一些公式概念,掌握解题的技巧;而应该为理解而教,为促进发展而教,为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教。
例:《路程、时间与速度》,可以先告诉学生公式,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这也是一堂数学课。
牛献礼老师执教《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一课时,有三个亮点。
1、注重了逻辑推理素养的培育。
一堂课中比快慢用了将近30分钟。怎么比呢?美羊羊和喜羊羊所用的时间一样,但路程不一样,喜羊羊家离学校距离更远,所以喜羊羊比美羊羊快。时间相同,谁的距离长谁就走的快。美羊羊和懒羊羊家距离学校一样远,但美羊羊用了6分钟,懒羊羊用了4分钟。时间相同,谁距离远,谁就走的快。这样一比,发现美羊羊是最慢的。那谁最快呢!
懒羊羊和喜羊羊所走的路程也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比每分钟走多少米,自然而然引出来速度,这时候就需要用到速度了。这需要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他比他快,他又比他快,所以他最慢;比较谁最快,用每分钟走多少米,也就是速度来比较就迎刃而解了!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我们是如何比较谁最快的。以知识技能为载体,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素养作为了主要目标。
2.真正理解“速度”的含义
一方面把抽象的“速度”概念与学生熟悉的“比快慢”生活经验紧密联接,将学生对速度粗浅的、模糊的认识上升到数学高度;另一方面精心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从速度的计算中感受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3、经历速度单位的“再创造”过程
速度单位也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设置一个冲突,神州一号也是8千米,张叔叔也是8千米,两个8千米如何区分呢?把时间加上,在后面加一个单位,就能够区分两个8千米了。
案例二:三角板中的奥秘
怎样为思维发展而教,为核心素养的发展而教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有一个单元是角的度量,比较角的大小。利用一副三角尺你能画出多少不同度数的角。一副三角板中有一个30°一个60°两个90°两个45°,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作为练习题来处理的,让学生知道一副三角板中有哪些角就可以了。在核心素养导向背景下,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把这个题目上成了一节课
首先复习,一副三角板中有哪些角,用三角板平常做什么用,如何画30°的角,孩子用三角板中30°的角来画。这是知识准备。
一个开放性问题,用一副三角板你可以画出多少个角,每画一个角就在旁边标注度数,批注这是由哪两个角组成的。把你画出的所有的角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用十分钟完成任务。学生大多数能画出10个角,30°45°60°75°90°105°120°135°150°180°,还有的同学问是否可以减,得到允许后,他画出来15°的角,他用45°减去30°,到这里学生都没有别的想法了。老师让学生找规律,学生发现相邻的两个角相差15°。仔细观察后发现少了165°,老师让学生尝试画出165°角,学生为了让规律更完整,就去验证,一个学生说可以用平角减去15°,怎么画15°角呢?先画15°角,然后延长一条边形成平角,就得到了165°。
哪个角最难找,又是怎么找到的呢?让学生回顾刚才找的过程,让学生沉淀经验,变成素养。学生说从找到的角中猜想漏掉了一个角,这种猜想叫做推理。推理出来后再去验证。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法。
老师举出海王星的发现过程。1846年9月28日,德国柏林天文台伽勒博士接到一封信。信是法国青年数学家勒威耶写给他的,请他在夜里把望远镜对正某一方天空。勒威耶预言:在那里将会发现一颗新的行星——太阳系的第八颗大行星。伽勒博士立刻把精密的星图捡了出来,当夜就开始搜索,只经过半小时的观察,他果然在勒威耶指示的那一方天空里,发现了一颗光亮很弱的星;过了24小时再观察,证实这颗星在不断地移动,确实是一颗未曾发现的行星。勒威耶的预言应验了——这颗新的行星,后来命名为海王星。
一个老师在教学时,如果不考虑考试是不负责任的,但如果只盯着考试也是可悲的。所以老师要真正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教,为核心素养发展而教。
故事二:蜜蜂与蝴蝶
一个小女孩和妈妈在公园里玩的时候,发现蜜蜂飞的时候有嗡嗡的声音,蝴蝶飞的时候没有声音。如果妈妈具备科学素养,可能会有两种回答,一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一种是带孩子一起研究。妈妈掏出一张纸给孩子演示,让孩子发现其中的奥秘。这是体验式学习,想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就需要体验式学习。教了≠学了,知识不是老师讲清楚的,而是学生想清楚的。学了≠学会,学会≠会学,高效≠容量大、难度大。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本质上,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生“悟”出来的;不是依赖记忆与模仿,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活动,在参与中形成理解与感悟。要为学生提供“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创建过程的思考与发现,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曲折与智慧,在探索与体验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案例:小数的意义
这是一节很抽象的课,这节课的基本目标是让学生明白,一位小数代表十分之几,两位小数代表百分之几,三位小数代表千分之几。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是难点。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如果正方形为1,用0.1怎么表示。学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0.1,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这和以前学过的哪个知识有点像,学生很自然就想到了分数,十分之一就是0.1。两份就是0.2,就是十分之二。用一句话概括,零点几就代表十分之几,一位小数就代表十分之几。哪个一位小数最重要,0.1最重要,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十个零点一就是一。满十进一。
让学生猜阴影部分的面积,学生大多猜零点一几,左边就是零点一,不确定的是第二位小数。怎么确定第二位小数是几,引导学生把阴影部分再细分。借助直观图形理解比较透彻。
工程问题:修一段420米长的路,甲队单独修需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需要15天完成。如果两队合修,几天能够完成?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个例题。这个问题也很抽象。
让孩子们自己去做,算出工作效率,用总量除以工作效率的和就可以解决。然后改变已知条件,修一段210米长的路,甲队单独修需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需要15天完成。如如果两队合修,几天能够完成?
先让学生猜一猜,学生都说三天完成,老师追问为什么?工作总量减少了一半,其它条件没变,工作时间肯定要减少一半。先提出猜想,然后验证。计算过后结果还是6天,这样就有了认知冲突。明明工作总量减少了一半,
讨论存在问题,学生发现不管所修路程为多长,都是6天完成。路程短了,修得慢了,所以还是6天完成。只要后面的条件没变,完成的天数都不变。让学生验证,结果是对的。老师接着引导,去掉道路总长这个条件可以吗?
然后出示真正的例题:修一段路,甲队单独修需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需要15天完成。如如果两队合修,几天能够修完?
学生讨论后觉得把道路总长看做单位一,然后算出甲乙各自的工作效率,再算出完成天数。
练习1.一批货物,大车单独运,10次可以运完,小车单独运,15次可以运完。如果大车和小车合运,几天可以运完?
生:1÷(1:10+1÷15)=6(次)
练习2.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快车3小时可以行完全程,慢车6小时可以行完全程。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经过几小时可以相遇?
生:300÷(300÷3+300:6)=2(小时)
生:1÷(1/3+1/6)=2(小时)
师:这里的修路问题、运货问题、相遇问題,都可以归结为同一类问题,都可以按照工程问题的方法来解决。
这就是一个数学建模过程。
老师不能只盯着知识和技能,而是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让核心素养真正可以落地。这是我们教学的导向,学生不但会学了,也学会了,也乐学了,越学越爱数学!
课堂是师生相遇,精神相吸,情感相通的地方。课堂上我们的孩子应该是快乐的,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