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化用一说。
化用可以化用结构。李商隐《夜雨寄北》诗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卞之琳学着写下了《断章》:“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窗子,别人装饰了你的梦。”
怎么看出它们的结构是一样的呢?《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在巴山看夜雨的场景,暂且称它场景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有时”是诗人想象自己回家后和妻子谈论巴山夜雨的场景,称它场景B。A在B中。
《断章》中,自始至终只有两个人,为方便理解,假设他俩就叫甲、乙,代入诗中就成了“甲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乙在楼上看甲。甲装饰了乙的窗子,乙装饰了甲的梦”。“价站在桥上看风景”是场景A,“看风景的乙在楼上看甲”、“甲装饰了乙的窗子”是场景B,“乙装饰了甲的梦”是场景C。
场景A在B中。乙站在楼上窗后看桥上的甲,桥上看风景的甲正好被窗子框起来,即所谓的“甲装饰了乙的窗子”。
而场景B又在C中。乙在楼上窗后偷看甲,终归只是主人公甲一厢情愿的想象。即所谓的“乙装饰了甲的梦”,是甲梦想着发生罢了!
《断章》的结构显然比《夜雨寄北》复杂一些,但终究是同一种机轴套路。
化用也可以化用意思。刘长卿有“春入烧痕青”一句,白居易衍之,化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因以成名。诗话称白居易初到长安,拿着诗卷拜谒前辈顾况。顾况先瞥见白居易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当展开试卷看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立即改口道:“得道个语,居亦易矣。”随后帮白居易延揽声誉,于是白的名声大振。
化用不仅可以顺着意思来,还可以逆着意思去。李商隐有名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用了贾谊的典故,感慨自己有才能而不受重用,情绪是悲观的。宋朝的杨谔在科举考试时反用这句话的意思,写下“愿前明主席,一问洛阳人”,表达出一种自信乐观的态度。上篇文章刚讲过杜审言的“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是今年春色不如己意,明年重来的意思。而杜甫反用这句诗,写下“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却是说今年春色虽然不那么如意,但我还是要勉力去欣赏它。
当然也不是所有化用都出彩。比如白居易写“渴人多梦饮,饥人多梦餐。春来梦何处?合眼到东川”,黄庭坚学步,写下一首“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如何春来梦,合眼到乡社”,殆同书抄。如果不是我相信山谷此老是以开玩笑的态度写着玩,一定默默点上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