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将军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也是大家耳熟的抗匈著名将领。似乎经常听飞将军李广,就是说不出李将军为什么那么出名。李广生活在汉景帝和汉武帝两朝。汉景帝时期发生了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则是对匈战争。似乎这两朝的战争中飞将军李广都没有获得较大的大战功,那么飞将军李广究竟厉害在哪里让天下人都深深记得李广?又是为什么让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发出“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李广又是为什么封不了候呢?
李广
我们先看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记载,李广的先祖是秦朝将领李信的后代,李信当年在秦灭燕的战争中擒得燕太子丹,因此李家世授仆射。公元前166年(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李广精通骑马射箭所以此次战役斩杀匈奴首级很多,因功被任命为中郎将。后来因为随汉文帝出行搏杀路遇的猛兽汉文帝发出感慨“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也正因有文帝此言,后世文人墨客都李广今后怀才不遇和时运不济而深深感慨。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发生吴楚七国之乱,李广随太尉周亚夫(那篇著名的细柳营写的就是周亚夫)反击叛军,当时李广任骁骑都尉。在昌邑城下冲锋陷阵夺取叛军的军旗立了大功,但就这个时候却犯了足已影响他一生的政治错误,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将军印(此事值得我们每一位思考借鉴)。平定叛乱后李广没有得到封赏,被调往边地上谷做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
后来因为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汉景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负,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他。”(这里也可以看出公孙昆还是听爱惜李广的才能的)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按史记记载的匈奴对汉朝边境的骚扰就光汉武帝时期就有15次,但这些入侵基本都比较小,一般都是匈奴三四百骑,二百骑等。匈奴这种中小规模入侵的主要目的不是与汉军作战,而是以劫掠为主,即所谓的“打草谷”。因为李广镇守的地方作战勇猛,往往让匈奴得不到好处反而损兵折将。所以对于李广频繁调动驻地,这样的调动有点是救火队长的味道。哪里骚扰的紧了就会有李广的身影,也反映出他似乎对付匈奴的这样小规模战斗有着他独特的方法。
李广在边境还有两个著名的小故事,一个就是李广带领三百骑兵追射匈奴的射雕手的时候被突然而来的数千匈奴骑兵相遇对峙,匈奴担心李广是汉军的诱饵而被汉军围歼。军士都害怕极了,都想跑被李广拦下说这时候跑就会被匈奴追着射杀,这时候不能走,反而向匈奴靠近,离匈奴还有两里多地的时候解下马鞍原地休息,果然匈奴不敢轻举妄动,因此李广和三百骑兵得以安全回营。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李广对匈奴心理的了解,也有着临危不惧镇定。另一个故事就是李广喝醉了酒后把草丛中的石头错当成猛虎了,拉弓一箭射向猛虎。结果第二天一看是石头,但李广的箭确是射进石头里面拔不下来。史记记载这个小故事就是为了彰显李广箭术的高超,四大名著水浒传中有个神射手花荣,他的绰号就是小李广。
不多久,匈奴入侵辽西,杀太守,打败韩将军。韩将军转移到右北平,死了。于是皇帝就任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在右北平郡,匈奴都称呼他为“飞将军”,躲着李广,数年不敢入侵。飞将军的称号也是匈奴给李广的尊称。
李广难封还有一个传闻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汉朝攻匈奴以来,我没一次不参加,可各部队校尉以下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军功几十人被封侯。我不比别人差,但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吗?还是本命如此呢?”王朔说:“将军回想一下,曾有过悔恨的事吗?”李广说:“我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一天把他们杀光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由大将军卫青领军出征匈奴,李广主动请缨要做前锋将军打头阵,汉武帝因为李广年纪老开始一直不允,李广多次请战才得以随军出战。了解汉武帝这一时期的伙伴都知道武帝时期对匈作战最主要的两位将领就是卫青、霍去病。也是深得武帝扶植。漠北之战汉武帝为追求吉利说李广老,数奇(就是运气不好的人),让卫青不派李广部直接对单于主力。也许真的是命运不济,上天有意抓弄李广,这次重要的决战没有按原计划回合围歼匈奴主力反而迷失道路,错失了最后立功的机会。也因此李广发出感慨“岂非天哉”于是自刎而死,这就是飞将军李广悲壮的一生。
文帝、匈奴单于都很敬佩他,但却被迫自杀,部下和百姓听闻都为他痛哭,司马迁称赞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马迁在史记写李将军列传的时候对李广这样悲剧人物倾注了更多的感情,不但是用历史的笔法写了这个人的一生,而且是用各种文学手法写了李广的很多轶闻,写了李广的性格,写了李广的才气,写了李广的命运,写了李广的不幸,写了李广的抗争,所以读李将军列传才能深深打动我们。
编辑:Merlin
参考资料:史记李将军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