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隐梦尤
大概在2013年,听说李开复患癌症的时候,我是有点唏嘘的。我不是他的迷妹,也不执迷于互联网科技创业圈的故事,但是李开复作为精神导师,以及他创办的创新工场势头正劲,在早前我都已耳闻很久了。
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野心、有声望的企业家,正值人生最鼎盛阶段,突然罹患癌症,听到这个消息,怎能不唏嘘。当时我在想:好可惜,但不足为奇,病魔找上你,一定是有原因的,不管你是谁。
诸多原因,李开复在他的抗癌回忆录《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里做了自我分析。这是一本淋巴癌患者的心路历程,也是一部在死亡线上挣扎之后的人生思考。这本书有鸡汤的部分,因此有人说不值得读,但我想说,那是因为你在思想上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很多人在面对生活大的变故时,都会问,为什么是我?有不甘,有难以置信,有恐惧愤怒。极少有人会在那一刻悟到——这是我日积月累不注意健康造成的。更不要说防患未然、平时保养的事了。开复老师还算是幸运的,17个月的治疗让他重回正常的工作生活,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忍受住心理和生理的煎熬,再加上昂贵的治疗费用。
从书中开复老师噩梦般的经历里,汲取警示和敬畏,我总结了三点关于健康的思考。
别把健康当事业成就的祭品
据我观察,大多数事业心强的人,身体状况都不乐观。他们执着于夜间加班的“高效率”,得意于紧锣密鼓处理事项的能力,他们大多沉浸于证明自己的征途中,大多都有一颗争强好胜的心。
饮食不规律,作息颠倒,持续高强度工作,应酬场上冷热酸甜辣胡吃海喝……这大概是每一位职场精英身上共同的缩影。我们这一代人,在急于证明自己价值和赚更多钱的路上孜孜不倦,李佳琦们一夜直播入账万金,在物质浮华的背后,牺牲的是身体宝贵的养分和精气。
工作本应是为了生活服务的,如今本末倒置。习惯了冲刺、赶场,吃饭狼吞虎咽,散步也在思考问题,放慢似乎变的非常困难,这就是我身边一位家属的真实写照。
过犹不及,等量变引起质变的那一天,恐悔不当初。
宁可悲天悯人,也不要愤世嫉俗
从开复老师的书里,能看的出他是个很有悟性的人。曾经他是一个喜欢被瞩目、一心想要改变世界、创造价值的人,患病之后,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和“为什么是我患病”这个问题和解。他不再愤怒,不再觉得命运不公,不再觉得自己多么与众不同。
事实上,健康的身体状态首先来源一个健康平和的心态。不论富贵贫贱,每个人最后的归宿都是黄土,看问题的角度决定了我们是否活的愉悦。人一旦愉悦,好运气也会容易来,听起来很鸡汤,但理就是这个理。
多感恩,少记恨;多看自己有的,少攀比没有的。碰到不好的事,就想,这跟癌症比,根本不是一回事。
总之,有命在,一切都还不是最坏。
平衡,让人生更丰富,有更多可能性
我理解的平衡,是平衡工作与生活,平衡赚钱的冲劲与身体休养生息的自然需求。在世人眼里,说到圆满,首先能列出一长串诸如事业成功、财富满足、社会声望地位几许、儿女争气、家族兴旺等等,但是却常常忽略一个最基础的前提,就是自己的身体健康。
“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钱赚,没命花”“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些耳熟能详的话头,无不在提示人们,如果没有健康,一切都是虚妄、难圆满;只有身体健康,一切追逐才有意义。
我们总是习惯把最少的时间精力给最重要的健康,把最心不在焉的陪伴给最体恤我们的家人,把最该平衡的工作物欲凌驾在一切之上。而人生的多种可能被埋没掩盖。
李开复老师在书中反思自己过往的工作狂状态,以前他哪怕在陪妻子和女儿时也在想着工作,心不在焉;得了癌症,身体逼迫他放慢之后,他才发现原来10分钟的专注陪伴,却能换来更多自己自由的时间;有机会体会周边的烟火环境,发现更多让身心愉悦的感动。亲人之爱、自然之爱,让他更加感受到被需要、被尊重、被释放,更充沛的活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向死而生,反求诸己。人生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缺憾,而唯独健康,是我们最不应该缺憾的。虽是老生常谈,虽是很多鸡汤,但谁重视谁就优先获得了圆满的入场券。
人生无常,这一世,在追逐的路上,活得久,才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