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基层“碎碎念”将减负卸荷落到实处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针对“千条线”下的“一根针”,减负是持续多年,但一直难以根治的陈年话题。“处处留痕,事事台账,天天填表”“今天你完成App打卡签到了吗”“千分制都不够用,还要双千分制”等基层干部的日常“碎碎念”,折射出减负之下基层仍存在形式主义和村级负担增加的尴尬情况。只有彻底破除这些“碎碎念”背后的形式主义,才能真正让基层干部的精力回归实处,才能干实事、出实效。
打开表格中的“网笼”,将基层人员的精力放归解决群众的实际诉求。“填表造册”看似“小事”,却成为“拿捏”基层干部的“紧箍咒”,基层工作者每天在各种报表编织而成的“网笼”中难以挣脱,耗费大量精力,切实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的时间被严重压缩。而一张表是不是一定要填,填表是不是这项工作最好的解决方式,其实都是填表前必备的思考。作为上级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建立信息互联互通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让数据实现“一次填报多处应用”,降低报表频率,让“表哥”“表姐”的精力回归实处,真正区听千家事,解千家愁,才能干实事、出实效。
卸下指尖上的“包袱”,刹住数字化手段变相加重基层负担的歪风邪气。数字化背景下,部分政务App签到打卡、积分排名、拍照转发等等任务要求,逐渐异化为基层干部的“考核工具”,不同工作不同领域所建的群组更是让基层干部在一片“收到”声中晕头转向,生怕漏看。为达到各类要求,基层干部不得不将大量时间完成指尖“任务”,指尖上的便利沦为指尖上的“包袱”。然而“指尖”不能替代“脚尖”,对于“指尖上的事务”,要整合多头重复的程序,能精简的要尽量精简,纠治强行推广、滥用积分排名等问题。减轻指尖上的负担,多做实际性的服务,让指上“清风”,带来工作“新风”,以真诚替代“套路”,真正将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打破千分制的“桎梏”,让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成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考核指标的量化,在工作中虽有区分优劣、激励担当、促进发展的作用,但纷繁的指标、重复的类目,大量的佐证材料却给基层干部带来了更重的负担。“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的认可才是让基层干部撸起袖子、甩开膀子、扑下身子、干出样子的“源动力”。考核指标设置要根据实际做好调研“大文章”,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了解实际,听取意见,剔除不合理的考核指标和形式,让考核更科学、更务实、更接地气,让基层干部彻底从“低效内卷”中抽离出来,树立更加长远的政绩观。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形式主义非一日之寒,基层减负也非一日之功。做到减负“货真价实”,要严抓不放、常抓不懈,多听听基层“碎碎念”,让更多的措施接地气,有实效,开新局,将减负卸荷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