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 处暑
今天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 -处暑,预示着暑热减退,天气渐凉,已到了“三暑”中的未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
处暑有三候
一候鹰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处暑,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其名称蕴含着停止和隐退的寓意,标志着酷热的夏天即将结束。进入处暑节气,气温逐渐降低,秋意渐浓,庄稼即将迎来丰收。
根据《逸周书·时训解》的记载,处暑分为三个时间段,被称为“三候”。“处暑之日,鹰乃祭鸟”,犹如人们在祭祀时摆放供品。“又五日,天地始肃”,然后过去五天,天地逐渐变得肃穆。“又五日,禾乃登”,再过五天,庄稼开始成熟,谷子可以开始收割了。
处暑节气的特点常常出现在古人的诗文作品中。元真在《咏甘四气诗·处暑七月中》一诗中,以“三候”之景象为背景进行了描绘。
处暑习俗
处暑节气初期对于中国传统生活具有重要的时间节点,即七月十五,被各个文化背景下赋予不同的名称。道教将其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之为孟兰盆节,而民间俗称为“鬼节”或“七月”。在这一天,人们家家户户前往墓地,扫墓祭祖,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哀思。同时,还会进行斋醮、放河灯等仪式,以帮助孤魂得以超度。
除了祭祀祖先,人们还要感谢土地神灵,除了祭祖,人们也要向土地表示感激,他们会携带粉团、鸡黍、瓜蔬等供品,在田间十字路口行拜仪式以示祝福。以感恩的心态回报丰收的季节。
处暑不仅是一个用以占验天气和农事的日期,还在民国时期浙江的《杭县志稿》中记载了当地的一些与农事有关的谚语,如“处暑难得十日阴,白露难得十日晴”、“处暑一声雷,谷满场堆”等。
此外,民间传统认为农历七月二十是棉花生日,这一天若下雨会影响棉花生长,所以有谚语说“雨打七月念,棉花弗上店”。
在饮食方面,我国南北各地都有吃鸭子的习俗来迎接处暑。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美味营养,江苏有送做鸭子菜送人的说法,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而福州地区的人们则注重食用龙眼和白丸子作为处暑节气的饮食习惯。
处暑诗词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咏廿四气诗 ·处暑七月中》
处暑时节,酷暑渐退,凉意逐进,正如大自然褪去炎热,我们也应抖落困顿。这个季节象征新的开始,是为秋天蓄势。处暑让我们感受到变化,适应变化,培养坚韧。守天下酒祝在读的各位,即使面对暑气和困难,坚持信念,为自己的目标而拼搏,终能在生命的季节里丰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