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时背诵《逍遥游》真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一方面觉得庄子想象力惊人,文采飞扬,语言瑰丽,另一方面庄子的文风奇特,语言含混,我至今不能理解“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意思。
配合着学习的需要,我又重新读了逍遥游,把其中的体会做一下梳理。
一、如何才是真逍遥
我想庄子可能是最早的标题党了吧,这个题目足够吸引眼球。古往今来多少人沦落红尘苦苦不得法,多少人青丝成了暮雪,多少人慨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时候一位仙风道骨的老人,从历史的深处发出幽幽声音,“想知道如何摆脱这让人疲惫不堪的牢笼吗?读读逍遥游吧”即便是在当代多少鸡汤和大师依然扯着庄子的大旗号召人们知足常乐,只不过大家读完以后也不会去喂马劈柴,等春暖花开。更关心如何才能快速卸载心灵的包袱,轻装上阵。
我们对逍遥的理解可能就是想不上班就不上班,想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过得快乐舒心吧,如果这个梦想再扩充到极致,那大概就是随心所欲,不管哪僧哪道,即便是道德的茅草屋,我也要毫不畏惧地一脚踢倒。
我们在生活中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一个人掌握的资本越多,就能越逍遥,所所以中产阶级比穷人逍遥,千万富翁比中产阶级逍遥,亿万富翁比千万富翁逍遥,独裁者比所有人都逍遥。所以,为了多逍遥一点,争夺社会排序就是至关紧要的事情。也就是就是百姓不如小科员,科员不如科长,科长不如局长,局长不如部长,所以为了逍遥,我们得努力从百姓变成部长。
但是庄子大喝一声,这是错的!
即便你成了智能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能够庇护一乡百姓,德行能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能力能够取得全国信任,你也不过是只家雀,远远没法和水击三千里,扶摇九万里的大鹏鸟相比。而且小的不如大的,大的还有更大的,即便你成了大鹏鸟,聚集的风力不够强大的话,翅膀就没有了力量,你也依旧无法逍遥,所以幻想成为大鹏鸟得逍遥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你得转回头向内心寻求正道。
真正的逍遥就是不受外部任何条件约束的影响,你应该顺应万物本性的变化,最后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
二、如何才能得逍遥
庄子教育人们要放下心里成见,顺应万物本性变化,落到具体操作层面就是“内圆外圆”,不是“外圆内方”,而是里外都圆,大家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永远随大流。如果要给这个大流画上一个范围的话,就是不要做违法犯罪的坏事,不要做给自己带来名声的好事。
《庄子》的一个故事,说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准备去卫国,劝说暴虐的卫国国君。他很有信心,说自己会“内直而外曲”。结果孔子很不以为然,说这样做只能够勉强保住性命,不会有更好的结果。
曾国藩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小金库最后剩下了的一万两,他写信让儿子偷偷摸摸地散给穷人,但是不要大张旗鼓地散。曾国藩自己曾说,我喜欢美名,别人也喜欢。如果我一味地图自己的美名,那不美之名就归于他人。我不吃肉,我清廉,别人吃完肉吧唧嘴的时候,就会很难堪。如果让他人承担了这样的名声就不好了,不能让他人难为情。我想这就是对“为善无近名”的生动诠释吧。
三、放下偏见和你的价值观
庄子说想要达到“至人无己”的境界就要放下心中的偏见和价值观,不过这部分内容很反社会,会伤到大家对庄子的良好印象。
《庄子》讲了一个故事,意而子去见隐士许由,许由问他:“尧教了你什么?”意而子说:“尧教我一定实行仁义,明辨是非。”许由说:“那你还来找我做什么?既然尧已经给你套上了仁义是非的枷锁,你还怎么能够悠游于逍遥无穷的境界呢?”
这就是庄周教我们认真反思的一个问题:我们的成见或价值观从何而来?,你的价值观就一定正确吗?
我们从一出生就被社会环境包围着,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了成年人的一套价值观,于是我们生活在这套价值观里,就像鱼生活在水里一样,感觉不到水的存在。我们觉得助人为乐是对的,杀人放火是错的,这就是主观成见;我们觉得清廉奉公是好的,贪污腐败是坏的,这也是主观成见;我们觉得岳飞是好人,秦桧是坏蛋,这还是主观成见。这些主观成见也就是我们心中的是非美丑的准绳,也就是我们的道德标准,而道德标准不是“自然”赋予我们的,而是“社会”赋予我们的。
《庄子》才不管什么道义呢,在他看来,这世上的好人和坏人都是一回事,君子和小人都是一回事。《庄子•外篇•骈拇》专门用了一个寓言来讲这个道理,说有两个放牛娃,一个因为读书而弄丢了牛,一个因为赌博而弄丢了牛,虽然理由不同,但还不是都把牛弄丢了?伯夷是道德楷模,结果为名誉而死,盗跖是最出名的强盗,结果为财利而死,理由不同,结局一样,为什么世人偏偏把他们分出君子和小人呢?。《庄子》像这样的论述有很多,本来就够惊世骇俗的,如果再稍微推演一下,就很容易就能得出一些常人绝对无法容忍的结论:比如岳飞和秦桧其实差不多,一个为了保家卫国被屈杀而死,一个为了卖国营私而操劳致死,两种生活方式一样不健康,为什么世人偏偏把他们分成好人和坏人呢?而庄子就是要反社会,重新回到自然中去。
庄子认为,人和动物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分野,人曾经活得像动物一样,而现在之所以大不一样了,是因为有些人无事生非,好心办坏事,设计出各种文明枷锁来束缚人,所以,人要想重获自由,回归逍遥,就必须打破这些文明枷锁,回到原始的、动物式的生存方式。用今天的话说,这就叫回归自然。梭罗回到瓦尔登湖,就是我们的榜样。荀子会对庄周说:“照你的主张,人就会变成禽兽。”
庄周会反唇相讥:“照你的主张,人就会禽兽不如。”
插曲:尽管这个说法很骇人听闻,但是让我有了新的思考角度,同一件事,我们对他的价值评断立场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道德评断并不是一个很有道理或者可行的方式,往往会成为公婆各有理。这有一块米糕,我多吃一口,你就得少吃一口,你说我是强盗,多吃了你食物;我觉得是你没本事,吃得慢。说不定最后就是鱼死网破,剩下的米糕也被别人消灭干净了,旁观者还一本正经地吃着咱两的米糕说,别打了都是同学,为一块米糕不值得。总量是100%,这永远不会变,但是基量是可以不断做大的,如果基量大到撑死吃不完,我们还会为一块米糕大打出手吗?
所以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路也就不同,价值和道德判断很多时候只取决于你的立场。
注:以上内容来自《熊逸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