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读后感之六:
厘清思路 抓关键
今天一早,终于看完了《“新基础教育”研究手册》的第二章内容,我读的很慢,慢到每天只能看一个小版块,只能看一个小标题的内容。第二章是本书中内容最多的部分,我将里面的内容与板块进行了整理:
研究全程从“启动——准备——初试——推进——初步成型”,文章的结构非常有阶度,里面具体的内容都能紧扣主题,聚焦主题。如启动阶段的“谁要学、学什么、怎样学”,更像是一种责权分明的阐述。所有的板块没有多余的赘述,只有恰到好处又必须有的论证与呈现。而自己写课题、论文时总是会不知道该呈现哪些内容,总会有一种为了写而写的感觉,对材料与文字的整理不够聚焦,不够有深度,因而会让阅读的人有种不知所云之感。我今天重点读的内容是“开展学校普查,在‘全、实、深’中涌现‘精、特、美’”,在这部分内容中,有一些关键词,让我觉得有所感触:
一、关于课堂教学与听课要求
书中的105页有这么一段内容——
听课的关注重心是教师在课堂上是否:
关注全体学生,知识结构背景下的关注全体学生,这是对教学过程的底线要求;
关注教学过程的互动与生成,这是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
关注教学过程的实性与目标的达成,这是教学过程的落实问题;
关注教学过程有机化(浑然一体),这是对课堂教学之“美”的精品追求。
因为这几天一直在磨道法课,所以对这样的内容格外的关注且有体会,在反复磨课的过程中,在与同行及专家交流的过程中,我更能明白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得基于学生的现状认知,这里指的是学生意识;再者必须得深入的学习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纵向与模向的结构,也就是说要有结构意识和课程意识;最后就得靠教师对于课堂的灵动把握,以最终达成每一位学生的“全生长”。就以我的道法课为例,我首先得明确,我所任教的班级的学生对于“排队”的认知是如何的?排队的水平是如何的?再结合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我们必须明确或解决“这节课,我要教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一味地求新、求变、求闹,而不能看到学生的真生长。真正地体现“新基础教育只为学生上课”的宗旨。
二、关于主动学习意识和反思重建能力
文中说到“新基础教师的发展状态和重建能力关系十分密切。重庆一方面说明教师勇于改革,善于研究,另一方面其领悟、策划能力比较快。教师这种方式的自我重建是很重要的学习能力。”
关于“主动学习意识和反思重建能力”,我更喜欢加上“持续”,即“持续地主动学习意识和反思重建能力”。在我们的学校不缺学习能力强的老师,但就是缺了能“持之以恒”的老师。上午上研讨课,下午上重建课,能力强的老师几乎都能做得到,这确实需要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对自己的高要求和不断的追求。而对于自己来说,更重要的是学习,持续的学习;努力,持续的努力;追求,持续的追求……
三、关于“精品课”的理解
一节真正的好课是怎样的?一百个人能说出一百个标准,但有一点是一定的,那就是“学生的发展”。文中提出“好课一定是重心下移的,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其中;好课对学生的心态、思维等各方面具有挑战性,学生进出课堂发生成长性的变化,可以看到目标达成和学生变化。”我认为这是一定的,但如何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呢?这又需要我们老师做哪些课前、课中、课后的准备与研究工作呢?
“基础特别弱的学生通过事前或事后,弥补基础方面的重大缺陷;基础特别高的学生,在课堂上总有挑战和生长空间。”这样的分层教学,如何在一节课中实现呢?如何借助于其他教育教学手段实现呢?这样的让每个学生都有生长的课堂如何设计?是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直比较困惑的问题。
四、努力的方向
一直以来自己在评说方面真的比较弱,总也说不到点上。可听李教授、林教授他们说的总就能一两下就抓住核心要素,当然他们的学识高,自然是好的。这也足以说明自己平时的不喜看书、被迫看书是实在不能继续的。应该更主动更刻意地去阅读和学习。就如今早,早早起床,那阅读的欲望就不可收拾。努力吧,努力向着书中所提到的“这类教师不仅能做,而且能评说,并讲到点子上,能够说出理论内化和实践创新之后才能说出来、内含个人生命体验的、深刻和打动人的话语。”而坚持着。